虎讀不食子|岡本茂樹在《教出殺人犯》中探討「悔過書」與「自省」
其實,這本書在我看來有點難以評價,開始買這本書的初衷是確實被這個岡本茂樹的標題黨給吸引了,就是想要知道怎麼樣就真的能教出殺人犯呢?不過看了那麼多的真實罪案紀錄片,有時候(當然不是百分百的概率了)一個殺人犯做出的殺人越貨的事情之後,看看採訪他/她的父母,父母對自己孩子犯案做出的反應就能夠感覺出一二,畢竟,原生家庭是怎樣的一個「調色盤」雖然說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但既然能夠做出極端的事情,肯定是比一般正常家庭會有稍微出格的呈現的(這個在之後另外一篇書評中會說到)。
監獄中的服刑者能夠遇到岡本茂樹真的很幸運
岡本茂樹作為一直致力於研究監獄中服刑人士心裡的咨詢師對於服刑的犯人還是非常有同理心的。他書中提到很多犯案的罪犯,從吸毒到殺人,大多數在跟他深入相談之後都顯得在童年的時期非常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一直渴望在之後的人生中得到小時候未得到也同時從來不知道為何物的「愛」,於是或去黑幫效忠老大,為老大殺人;或通過酒精、藥物痲痹自己(這裡作者還特別舉出了酒井法子出了一本「悔過書」的案例);在最後能夠跟岡本茂樹相談時候才能夠逐漸認識到自己這種對愛的病態追逐。
西方很多監獄裡比較強調宗教的作用,很多重刑犯在監獄中也皈依了宗教,在God那裡找到了新的意義,岡本茂樹指出,在亞洲不太是這種情況,可令人鬱悶的是,亞洲文化中比較強調認罪、認罰和寫悔過書。
在岡本茂樹的經驗中,他發現,越是從小寫檢查寫得很溜的人,越是容易增加重新犯罪的機率。因為,幾乎沒有一個人的本能是在自己犯錯之後立即自省,捫心自問自己究竟對受害人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相反,是立即給自己的行為開脫、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找藉口。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被強制要求寫檢查、寫悔過書,默認只要寫了悔過書就是改過自新了。這,只能讓犯事的人更加狡猾。
岡本茂樹說,很簡單,每一個犯錯的人需要的不是反省,是傾聽,是理解,是支持和愛,從孩子小時候開始,越早越好。
為什麼說他們幸運,因為可能很多人一生都沒有這樣的機會遇到像岡本茂樹這樣的一個人能夠去傾聽自己,甚至有時候有人能夠遇到卻因為自己不願意配合而錯失機會。雖然一個人已經因為犯案進監獄,但是能夠經歷跟岡本茂樹先生這樣的促膝深談,確實是幸運。
越小干預越好!
育兒時才知道,很多很多細碎的事情都是越早越好,越早干預越好,才不會有不可逆轉的結果,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心靈上的。
如果小孩子眼睛近視/遠視看不見,越是拖的時間長,越會加深度數,就是這個道理。
案例中的犯案人在回憶起小時候跟父母的互動時總是用「嚴厲、缺愛、不理解」等等詞彙形容。在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父母不僅不幫助孩子,還讓孩子自己解決,或者發現孩子在學校被霸凌,於是從家裡偷錢去學校繳「保護費」,不是出面保護孩子,而是要懲罰孩子偷錢。可想而知,這些孩子在這樣的一個個看似細碎,其實彷彿凌遲的情形下感受多麼孤獨、無助。
岡本茂樹這樣說:
「當孩子展現自己的軟弱,父母應該把握機會,好好傾聽,不論是『我很痛苦』或『我很難受』都是孩子必須鼓足勇氣才說得出口的。」親子關係倒置
「親子關係倒置」這個「大忌」我以前在加藤諦三的書評中就提到過。這次,岡本茂樹又再次提出。
讓孩子趕快變成「大人」是很危險的
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像個孩子般健康長大,就會長成好的大人。各位如果認為自己是個身心健全的大人,就表示你小時候能過得像個孩子。所謂的孩子氣就是能放心自在地表達真實的自己;反之,如果從小被要求像個大人,就會習慣壓抑真實的感受。事實上,我覺得岡本茂樹👆說的還是有點籠統。我想說,如果你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斷被本來應該欣賞和保護你的父母親說你長得醜,動作愚蠢,唱歌跑調,那麼,這個孩子長大會成為一個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不值得去愛也從來不愛自己的人。
亞洲文化中強調小朋友童年時候要懂事,要體諒父母,長大了之後要照顧父母,那麼總之就是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不被允許孩子氣,而是要不斷地向著父母的方向夠,夠,夠不著也要夠!難怪會有那個「為什麼要我們出生?!」的問題。
這世間、這社會只教我們體諒父母,要懂事,忽略孩子才是最弱小、最需要保護的那一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