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老虎》之三|受害者都會反殺嗎?讀《Burning Girls》#不必讀
而無論是電視劇還是書籍,讀者還是需要這樣一種被娛樂的痛快淋漓感的。不能憋屈,不能窩囊,更不能允許受害者拖著爛尾的人生苟活在痛苦中。

虎讀不食子|談《悲傷的老虎》之二:鄰居和親人們對施暴者與受害者的不同態度
當Neige幾乎是質問地問咪咪,為什麼跟刑滿釋放的繼父這麽熱絡地打招呼時,咪咪的回答是:「他又沒有對我做那樣的事。」

虎讀不食子|談《悲傷的老虎》之一:與《蘿莉塔》比肩而立。
其實,《悲傷的老虎》展現的是《蘿莉塔》中沒有能夠展現出來的複雜的世界(或者是納博科夫選擇不去寫,因為對於一個孌童犯而言,除了自己之外,似乎外面的世界並不在考慮範圍內)。

虎讀不食子|「焦慮的世代」&被重塑的大腦
影響他們一生的性格和習慣就在社交媒體不斷的跟他人比較和量化validation中成形了。

書評•評書|《處決筆記》
而非虛構,有時候真能一把將讀者拽入深淵。

虎讀不食子|《凱文怎麼了》:聽校園屠殺者母親說
可是,似乎沒有任何人願意聽凱文的聲音,他也逐漸不願意發聲了,除了射出的十字弓箭的嗖嗖聲。留下只有凱文母親一次次地重複著,只有我了解凱文。

書評•評書|記《Soldier Sailor》鳴謝中的那些早逝者
看完《鳴謝》——這個一本書最不受到關注卻好像又很必不可少的部分,《Soldier Sailor》在我的腦海中成形,也變形。我再次回想書中母親對兒子「水手」說的那些話,似乎只能長嘆一聲,感慨這人生最正常不過、最難經歷、最無法躲開的一個個開始和結束。

不必讀|「怎樣愛你的女兒」該由誰來教?
更甚者,像書中這位母親一樣,還要寫本書來「教別人怎麼愛女兒」,彷彿是要向世界宣告——「看,雖然我的女兒跟我老死不相往來了,但是我是開明的母親,我受到來自女兒這個決定的『傷害』特別大,我反思了自己的育兒錯誤,現在讓我來教你怎麼愛你的女兒吧!」😂

虎讀不食子|被稱為「它」的孩子
這一小段話在全書的虐待細節中算是最微不足道的了,然而,Dave卻將其作為書的題目,因為,原因不言而喻。

書評•評書|若TA是個Monster,還會是你的idol嗎
Interestingly,這本書中有一個大名鼎鼎、家喻戶曉的作家被稱為「Anti- Monster」,大家猜猜是誰呢?【Hint:有寫有關上述提及情節的作家😂答案評論區(或者🤔最新短狀態👈🏻)置頂揭曉☺️】

虎讀不食子|在「黑人、白人、猶太人」間穿梭的「自我」
或許,我們誰都不是悲劇性的,同時,誰也都可以是悲劇性的。何為悲劇,如何面對自己的悲劇,才是人生的藝術。

虎讀不食子|揭開愛麗絲·米勒的假面具
長文預警:有太多起承轉合的歷史故事😂

寫給市民的一封信:你來了?
再者,誰又聽我說呢?

虎讀不食子|愛麗絲·米勒——匱乏愛的父母造成的代際創傷
任何一個處在生命之初的孩童都會將自己的注意力完完全全給到父母身上,以求存活。這種完全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匱乏愛的父母當作替代品。

虎讀不食子|兩樁弒母小案:Gina Grant&吳謝宇
一個收到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後又被拒收;一個從北大肄業;同樣都犯下了弒母的罪案,命運卻完全不同。常常想,為人父母是不是對於一部分人而言就是做上帝一般的感覺呢?兩個「瀆神」小案。

虎讀不食子|榮格理論中孩子「自我」與「他者」的形成
很多小孩子徘徊在「自我」和「他者」之間,該榮格學派學者認為,從人類最初的生命開始,都是小嬰兒在不同的階段跟外在的世界negotiate的一個過程。有時候因為外部條件和支持的不足,negotiate失敗,小孩會退回至從前的一個階段,甚至嬰兒時期「非黑即白」的世界觀。其實,這也是武志紅《巨嬰國》的理論支持了。

虎讀不食子|榮格理論中的兩件「睡眠」小案
We are all prisoners of sleep, aren't we?

書評•評書|Siri Hustvedt論「替罪羊」與「烏合之眾」
從Likens案看原生家庭中的「替罪羊」、最小的社會單位家庭中形成的「烏合之眾」等

虎讀不食子|走出「迷霧」滋養自己的童年創傷
我在reject什麼?其實,我在reject那個受傷的小我,她依舊在我的心中等待著那份她期待已久的來自父母的愛。這份愛現在我可以給回她,只是永遠彌補不了缺失、失能的父母。

虎讀不食子|Atwood和她的《My Evil Mother》
現在,在不否定正常女性面對母職所付出的一切的情況下,有更多的文學作品踏足禁地,描寫「Evil Mother」們,是如#MeToo一樣的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