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大罷免投票三天前的發文

一、
我是一個寫作者。寫了三十幾年,出過編過譯過幾本書。迄今還沒有寫出自己真正覺得厲害的作品,所以我還會繼續寫。
我是一個電台播音員,做了三十幾年的 DJ,訪過上千位來賓。你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我的節目錄音。我很喜歡做廣播,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有這樣的能耐,常能讓坐在對面的來賓掏心掏肺,說出很令我感動的心裡話。我目前暫時沒有節目,但仍希望有一天能重操舊業,只要條件合適。
啊,我也主持電視節目。你可能看過我主持的公視音樂節目,今年我都在拍一個叫「也好吃」的新節目,明年一月會在公視播出。
此外,我還是一個在大學教流行音樂文化史課程的老師。每學期我都會在網上分享讀到令我感動的同學報告(當然是取得同意的),這些年,上過我的課的學生應該有三四千人吧。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它讓我這個中年人能持續接觸二十歲左右的知識青年群體。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有這樣的能耐,常能讓他們在報告裡掏心掏肺,寫出很令我感動的心裡話。
我很幸運,能結合興趣和工作,並且賴以為生。謝謝台灣的社會環境,讓我這麼一個不完全符合傳統社會規範的文青,也能活出自己的模樣。
二、
都這時候了,關於大罷免,要讓心意已決的人改變主意,是不可能的了。
但若你的選區有人正發起罷免,而你覺得政治很煩,政客都很爛都在騙,懶得出去投票,倒是不妨花一點點時間,了解一下你的選區立委過去一年的表現。若你看完覺得很 OK 沒什麼問題,那我也覺得你可以不用去投票。
三、
這幾個月發生太多事,可能很多人已經淡忘了三月底的新聞:當時總共有 1,043 位台灣作家具名連署,贊成罷免不適任立委。
是的,一千零四十三位,還有許多來不及參與,或因為各種理由未能具名,但私下表達支持的作家。我相信,幾乎每一個愛好閱讀的台灣人,都能在這名單裡找到自己喜愛、尊敬的作者名字。
那時是呼籲大家參與二階連署,過一個算一個,眼前的困難一山還有一山高。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投入的志工們和聲援的公民一齊努力,實現了原本極不可能發生的事,現在就剩下 726 和 823 的臨門「兩」腳了。
當時我應發起人楊双子之邀,列名領銜人之一,底下是我當時寫的幾句話,再找出來貼一次:
我們這些寫字的人,不求官、不爭權、不靠政黨吃飯。我們有的只是一枝筆,和身為創作者的尊嚴。
內除國賊,是為了保有大家的小確幸。
守護民主,是為了心無罣礙過太平日子。
罷免很難,真的很難,但和罷免不成任由惡質政客玩法亂政帶來的禍害相比,行使公民的罷免權,實在是遏止災難最簡單的手段了。
借用香港流亡作家李怡先生的話:「自由是不能夠通過血脈傳給下一代的。自由需要每一代人、每一時刻的警覺,去捍衛它。」
我們不要等到哪一天,只能選擇流亡或投降或戰鬥武裝,才在後悔今天沒有站出來做該做的事!
四、
因為台灣特殊的歷史,「成為台灣人」,可以不是天生注定,而是一種選擇。
而我,是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成為台灣人」的。
而我也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比起個人的成長歷程,在更漫長、更曲折的歷史中,「作為台灣人」,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方現在我們面對的這一切。
五、
老實說,我沒有很喜歡賴清德,也覺得民進黨政府問題一大堆。
但是,對我來說,現在我們面對的危機,相較之下,就像有人在屋裡放火,我們必須優先滅火,再來解決漏水、壁癌、白蟻蛀蟲的問題。
你我手上的選票,就是一副一副的滅火器。
投票不難。比起不投票而必須面對的後果,投票實在是太簡單的事。
讓我們先解決最重大的危機,再一齊面對剩下的千頭萬緒的問題,一齊讓國家變好。
我們既然選擇了民主政治,公民就得負起共同的責任。逃不掉的。
最近這些日子,我常想到的警世箴言是:「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投票是選擇,不投也是選擇。
願我們都能做出對得起未來的自己的選擇。
我是馬世芳。祝願大罷免大成功。
7/23/2025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