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結構中,如何創造自由

Anne
·
·
IPFS
·
——給每個在系統裡奮力保有自己的人

一、自由不是「離開結構」,而是「看清結構」

很多人以為自由的對立面是「被管束、被安排、被控制」,所以自由就意味著「逃離制度」、「不被管理」、「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現實是:沒有人真的能離開結構而活。我們生活在家庭、組織、社會、文化、語言,甚至自己的身體之中,這些都是「結構」。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怎麼離開」,而是:怎麼在其中看清楚規則、找到縫隙、甚至改寫一點點方向,讓自己有空間選擇。

這就叫做「在結構中創造自由」。

二、你所在的位置,決定你看到的結構

以工程現場為例:
副總不是笨或煩,而是他站在「需要彙整、匯報、負責的結構位置」上。
工程師不是消極,而是他們在「直面問題、實際處理的技術結構」裡。

雙方都活在結構裡,只是視角不同。誤會來自於沒有看見彼此身後的結構壓力。

如果你能看懂這個層次,就能選擇換一種方式通報、換一種語言翻譯——這不是討好,而是重新安排你與結構之間的互動方式,從而取得主動權。

三、真正的自由,是懂得如何「遊走」

我們無法拆掉整個系統,但我們可以學會如何「穿梭」。

你在工地主動通報天候與因應狀況,這是一種穿梭語言與階層的能力;
你曾做為照顧者,理解失智者的情緒語言——這是另一種「跨結構理解」的自由。

對那些不懂細節的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安心的整體感」;你給他們這個感覺,不是犧牲專業,而是掌握了讓專業被信任的路徑。

所以,真正的專業不是把事做好,而是讓人知道你正在把事做好。

四、佛教的「空」:看懂條件,才有選擇

當佛教說「空」,不是指一切都沒意義,而是指萬事萬物都是在「因緣條件」下暫時組成的。

一朵花會開,不是因為它該開,而是因為有種子、陽光、水、空氣、土壤……條件具足,它才會開。

既然是條件造成的,那我們就可以調整條件來改變狀況。

副總的焦慮,不是他「這個人就是愛管人」,而是他的責任與資訊位置塑造了他的行為;
工地的混亂,也不是這個地方「天生就糟」,而是各種時機與條件暫時交錯的結果。

這就是佛教說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自由的力量,就來自這個理解:
我無法立刻改變一切,但我可以觀察這些因緣,然後開始改變其中一部分——語言、通報方式、關係的信任感、自己對情緒的反應……

這樣一點一滴,就讓你從「被動承受結構」的人,變成「能夠在結構中遊走」的人。

五、成為一個能在結構中穿梭的人

當你看得夠深,就不再只是抱怨。
當你懂得轉譯,就不再只是忍耐。
當你能創造秩序、安定他人,你就不只是「一個被安排的人」,而是一個「在安排裡創造選擇的人」。

這,就是我們能給自己的自由。

Made by Bing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