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場挫折到建立信任:我終於遇到對的人

Anne
·
(修改过)
·
IPFS
·
很多人以為,一個人在職場上的表現,取決於他有沒有能力、夠不夠努力。過去的我也深信不疑,但後來才明白,制度和人,比個人能力更關鍵。

我曾待過一個職場,那裡的文化讓人心寒。有一次,我協助完成一項工作,最終成果卻出錯了。但錯因難以判斷,是源頭資料就錯了,還是我的環節出了差錯?最終的處理方式很簡單,卻也讓人無力:「一人錯一半」。沒有人去追究過程、釐清責任,只是為了應付交差,便懲罰了所有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學會的不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如何不要留下把柄。

然而,現在我終於有機會體會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這才讓我意識到,我的轉變並非因為我變厲害了,而是我終於遇到了對的人,以及能夠容許錯誤的制度。

完美主義是種恐懼,容錯才是成長的起點

過去的我,是個非常典型的完美主義者。我深信不可以犯錯,一旦犯錯,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份焦慮感,讓我總是戰戰兢兢,擔心自己出錯。

然而,現在我對待錯誤的態度完全不同了。前幾天,老闆說我的報表有問題。我起初自信地回覆:「這次我檢查得很仔細,應該沒錯。」但追查後,發現錯誤不在我,而是老闆的簽到紀錄有誤。我沒有因此卸責,而是主動協助他核對資料、修正,讓整件事順利收尾。後來,他再次提出報表有問題,我查了之後發現是兩天有誤、一天沒錯,便修正了錯誤的部分,並附上資料說明沒錯的部分。老闆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更放心把事情交給我。

我發現,當你身處於一種**「錯了可以修正」**的文化時,反而能夠更放心地去做事。因為你知道,真正讓人信任的,不是不會犯錯,而是能面對錯誤,主動處理。

這種思維的轉變,其實就是很多人所稱的**「韌性思維」「成長型心態」**。它讓我從害怕犯錯,轉向「看出錯在哪裡、有錯就修、有問題就處理」。可靠,並非百分之百不出錯,而是能負責地應對錯誤,讓事情得以繼續往前推進。

制度不是冷冰冰的規章,而是底層的信任網

我現在的老闆不是一個事事要求完美的控制狂。他雖然會給予建議,但從不斤斤計較,只要我們能把事情處理好,他就會放心。這種氣氛會讓人很自然地把重心從「誰對誰錯」轉移到「如何一起把事情做好」。

但我要強調的是,這份信任並非源於一開始就有的完善制度。我們的公司不大,沒有繁複的流程和表格。事實上,正是因為我和老闆之間,透過一次次的配合、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才慢慢形成了我們獨特的工作模式。這個「制度」不是被規定出來的,而是從我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中自然生長出來的。

這讓我反思,許多過去待過的職場,儘管有著看似井然有序的制度、大量的表格與完整的流程,但一旦發生錯誤,卻無法有效查清責任。最終的結果就是「一人打一巴掌、大家都罰」的卸責文化。這樣的制度,非但無法讓事情變好,反而會瓦解信任,讓合作變得困難。

所以,我才體會到,真正的制度不是寫在紙上的規則,而是建立在**「事情總有人會處理、錯誤總有人會修正」**這種底層的信任感之上。制度不是越早建立越好,而是要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理解與信任之後,才能成為有溫度、有生命的運作模式。

找到對的人,是職場最大的資產

過去,我一直以為自己需要變得更厲害,才能在職場上順利。但現在我明白,我能夠順利工作,不是因為我變強了,而是我終於遇到了對的人。

遇到一個能夠容錯、懂得合作、相信員工的老闆,待在一個讓人安心、願意互助、不追究雞毛蒜皮的制度裡,你自然就會把事情做好,然後越做越有信心。職場不是考驗個人能力的擂台,而是一個能不能讓人發揮潛能的環境。

當你擁有了這種從「完美主義」轉向「實踐主義」的心態,你就擁有了非常穩固的心理基礎。你開始懂得,不是一定要找到完美的職位,而是遇到合得來的人,事情自然就會長出來。這其實已經是**「自發成長型人生」**的一種實踐方式。

所以,如果你現在也感到職場不順,或許你需要的不是再多努力一點,而是停下來看看,自己是否身處一個能讓你安心成長、盡情發揮的環境。有時候,找到對的人與對的制度,才是你職場生涯中最大的資產。

Made by Gemini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