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川:《中国社会学史读本》

王立秋
·
·
IPFS
可通过二维码https://archive.org/details/20250928_20250928_0402或获取。所有材料仅供学术交流和教学使用,请勿作其它用途。

[有幸邀请到云南大学的张美川老师帮忙编了一个供新生阅读参考的《中国社会学史读本》, 以下为编者说明。编选/各篇按语©张美川,选录文本©原作者/出版方,封面设计/排版©黄俪馨。所有材料仅供学术交流和教学使用,请勿作其他用途。]


编者说明

社会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是和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急剧变迁、各个阶层努力摆脱种种困境而寻求出路的过程密切相连的。这个过程远非“引进西学以寻求富强”所能简单概括,这门学科几代学人的智识贡献与实践成就,也值得一般社会公众由理解而发生共鸣,进而对学术与政治、自我与公共等诸多重要议题产生兴趣,激发思考的潜能。编者讲授《中国社会学史》多年,深感有必要编选一册资料集,以尽可能简明的方式,在较短时间内让课程修习者及这门学科的初习者领略大概,从资料集所例举的若干篇经典文献中,发现这门学科的基本关怀与问题意识,从而产生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恰逢立秋君为新生教育邀请编撰社会学各领域的资料册,于是有了这个集子。

由于条件和篇幅所限,本资料集并未覆盖中国社会学全部学者,所涉历史区间也限定在清末民国时期,文献资料来源于如下社会学者:严复、梁启超、章太炎、李大钊、瞿秋白、陶孟和、梁漱溟、晏阳初、吴景超、费孝通、潘光旦、孙本文。为简明起见,过长的文章没有收入,若干文章和论著的摘录,是编者截取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加以呈现。读者可能发现,这些资料文风不一,表达方式殊异,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和陶孟和的文言表达,甚至可能带来阅读理解的障碍。但是,克服了最初陌异性、坚持读下来,体会到深邃的理论运思及其与现实形势的复杂关联后,读者可能会感受到不同风格的文字所蕴涵的心灵之美。是的,社会学这门看似严肃的社会科学,其求真的一面固然冷静,但其人文指向中也蕴含了丰沛的情感,我们甚至可以读到这样的段落:

“人不能单独生活的,在单独生活中,会失去生活的意义。人之所以生活是为了别人,没有了对别人的责任,自己的生活意义跟着就会消失。这就是说,个人人格的完整,需要靠一个自己可以扩大所及的社区作支持。自从机器把人口反复筛动之后,它集合了许多痛痒不相关的人在一起工作,在他们之间,只有工作活动上的联系,而没有道义上的关切,现代都市中住着的,是一个个生无人疼、死无人哭的孤魂,在形式上尽管热闹,可是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有的是寂寞。”

这段话凝结了对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机器工业)引致社会解组、人性异化的深度反思,也引出了当时正处在由乡土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型、城乡关系快速变迁的背景下,身处文明的十字路口的中国人究竟何去何从的问题意识,可谓憾人心魂。与费孝通进行学术论辩的吴景超认为这段文字虽美,但在学理上是不正确的,因为乡村意味着封闭和狭隘,只有在更为开阔多元的都市和工业文明中,一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尽致发展的机会。这场关于城乡发展道路的争辩并没有对错之分,其中的问题也延续至今。阅读这些文献,深思其中饱含情感与理性的问题意识,萌发独立探索的愿望以及投身于自己所处的共同体建设,应该是今天社会学人的共同责任所系。

张美川,2025年8月26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王立秋一个没有原创性的人。 In the world of poverty, signlessness is best, in the story of love, tonguelessness is best. From him who has not tasted the secrets, Speaking by way of translation is best. (Jami, Lawa'ih)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布洛维:经验主义及其谬误

博安南:丛林中的莎士比亚

社会理论简明写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