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責罵不斷升級:客運站的一堂人性心理課
前幾天在台南的和順轉運站,我遇到一件小插曲,但它卻意外地給我上了一堂關於人性心理的課。
當日下午 4 點 43 分,我抵達轉運站,準備搭乘 5 號公車前往火車站。站內乘客不多,我看到一輛公車停靠,便直接上車。司機提醒我:「還沒到發車時間,大概 50 分或 55 分才會開。」他請我到站內等候,我便找了個座位坐下。
司機隨後離開去上廁所,短暫回來拿了些東西,我以為他只是回來拿東西,沒想到一轉頭,車子已經悄然駛離站台,完全沒叫我上車。我頓時驚訝不已,心想這種被「放鳥」的事怎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立刻衝到站台,看到兩男一女,我以為他們也是乘客,便焦急地問:「司機怎麼把車開走了?」他們卻冷冷地回答:「到時間了,當然就開走了。」語氣中毫無同理心,彷彿我的困擾是理所當然。我這才意識到,他們可能是轉運站的站務人員。
我轉身跑到服務台尋求協助,並表示要投訴。沒想到,他們的反應超乎我的預期。一位站務人員先是輕描淡寫地說:「你去投訴啊,公司會不會處理,我們就不知道了。」接著,他打電話給司機,當著我的面說:「有乘客要投訴你,我跟你說,我會站在你這邊!」這種公然偏袒的行為,再加上他們不斷大聲地責罵我,將所有過錯都推到我身上。
他們指責我沒看牆上的 LED 螢幕,說發車時間早就顯示在上面。我抬頭才注意到那個小小的螢幕,資訊量不多,且顯示位置並不明顯。即便如此,他們依舊不依不饒地謾罵,甚至一路罵到我上了下一班公車,直到車子駛離才停止。整個過程中,他們沒有提供任何實質協助,也從未提醒我登車時間。我感到極度不安與挫敗,甚至身心都有些受創。
心理洞察:為什麼責罵會不斷升級?
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是日常生活中人性心理運作的縮影,也解釋了為什麼謾罵會不斷升級。
責任推卸與自我防衛:當人們面對明顯的過失,但承認錯誤可能帶來風險時,本能的反應就是將責任轉嫁給他人。站務人員將錯誤歸咎於我,就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我的不解與反駁,成了他們防禦的對象,他們的謾罵越激烈,我的反應就越強烈,兩者形成惡性循環。
偏袒權威與尋求安全感:那位站務人員在電話中對司機說「我會站在你這邊」,這背後是一種對權威的依附,以降低被追究責任的風險。當我的投訴威脅到他們的心理安全時,他們便用更激烈的謾罵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優勢。
情緒宣洩與權力感:持續的謾罵可以讓他們獲得短暫的掌控感與優越感。當我的質疑或困惑挑戰到他們的權威時,他們會透過升級謾罵來重新奪回主導權,形成一種惡性互動的螺旋效應。
資訊不對稱加劇心理不平衡:LED 螢幕小、資訊顯示有限,對第一次來的乘客來說非常不直觀。這種資訊不對稱加劇了我的焦慮,而掌握資訊的一方則能利用這種不平衡感來維護自身的控制感。
生活哲學啟示:如何在情緒風暴中保持自我
這次經歷讓我深刻反思,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被責罵、推卸責任或偏袒權威的情境。若不理解背後的心理運作,我們很容易被情緒牽著走,感到委屈和憤怒。
但當我們理解這些心理動力——責任推卸、偏袒權威、情緒宣洩與互動循環——我們就能保持冷靜,不被表面的行為所左右。這不僅是心理學知識的應用,更是一堂生活哲學的實踐課:在別人的情緒風暴中,仍能保持自我,觀察人性,而不被輕易牽動。
我也明白了,為什麼許多社會新聞中小小的爭執,最終會演變成巨大的事件。這其實就是這些心理機制的放大效應:責任推卸、權力站隊、情緒宣洩和互動螺旋,將日常的小摩擦累積成可見的社會事件。
下次再遇到類似情境,我會更清楚地看到背後的心理機制,而不是被表面的行為所困擾。這次經驗不僅讓我學會保持冷靜,也讓我對人性的複雜有了更深的體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