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是會過去的:身體教我的一種智慧

Anne
·
·
IPFS
·
有些痛來得快、去得也快,只需要照顧和等待;有些痛則需要理解它的根源,否則只會不斷重來。這篇文章不只是談身體的疼痛,而是談我們如何學會分類、面對、與痛共處,從中認識自己的身體與生活的節奏。

1. 這次拆人工血管,我沒吃止痛藥,也沒怎樣

前幾天去拆掉人工血管,局部麻醉完、縫合完,我就直接回家了。隔天收到簡訊,才知道原來醫生有幫我開止痛藥。我根本不知道、也沒人跟我說要去哪裡領,但說真的,我也沒覺得非吃不可。

當晚睡覺是有一點不舒服,不到痛的程度,就是拉扯感。像皮膚被拉了一點,提醒你「這裡有個地方動過刀」。
但就只是這樣。沒有撕裂般的痛,也沒有痛到睡不著,就是「有感覺」,但我知道它不嚴重。

隔天晚上我就睡得很好,幾乎沒什麼影響。

我不是沒感覺,我是選擇不被那種感覺干擾。


2. 不是不痛,是知道它沒什麼好怕的

這種事其實我遇過很多次。打針、抽血、摔倒、割傷。很多人一看到血就慌了,哇哇叫,甚至還沒碰到針就開始害怕。但我總覺得,這些都只是「一下子」的事。

針扎一下、血流一下、刀縫幾針,都是短暫的、確定會過去的。身體會自己修復,只要不要感染、不惡化,剩下就是時間的事。

這不是我特別勇敢,而是我知道那是什麼。
我知道那種痛,不會永遠留在我身上;我知道那不是需要恐懼的東西,它只是身體在做它該做的事。

你不需要討厭痛,也不需要誇張它。你只要知道,它會來,也會走。


3. 有些痛是短暫的,有起點、有終點

我一直覺得,痛其實可以分兩種

一種是很明確的,像打針、外傷、手術後的拉扯感。它有清楚的開始與結束,你甚至可以預測它會持續多久。這種痛,是可以忍的,也是可以安排的。照顧好傷口、讓身體休息,它會自己好。

就像生活裡的某些問題,可能會讓你難受,但你知道處理方法、知道它不會一直存在,知道只要走過去,它就會消失。

所以你不需要恐慌,只需要照顧、等待,然後信任時間。


4. 但也有一些痛,是無法預測的

不過,不是每一種痛都能這樣輕鬆面對。我最難受的痛,不是手術後的傷口,而是——頭痛。

我以前常常頭痛。那不是「痛一下就好」的感覺。那是那種一來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走的痛,會壓著你、磨著你,讓你做什麼事都分心,躺下也不見得會比較好。

它不像傷口,你看得到,也知道怎麼處理;它是你「在裡面痛」,好像大腦裡塞著什麼不肯走的東西。那時候我會真的感到無助。不是怕痛,而是不知道怎麼跟它共處。

最可怕的不是那個強度,而是不確定感 —— 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才會結束,這才讓人崩潰。


5. 學會區分不同的痛,也是在學會面對人生的問題

有些痛,是可以忍過去的;有些痛,是需要處理的。

像頭痛這種反覆發作、找不到原因的痛,就不能只是硬撐。我學會去找可能的成因,飲食、壓力、姿勢、睡眠,甚至情緒。因為如果你不去理解它,它就會一次又一次地來找你。

生活也是一樣。有些問題只是「事件」,有起有落,你處理完就過去了;但有些問題是「徵兆」,它會重複、會糾纏你,直到你真正面對它。

所以我不是把所有痛都不當回事,而是我學會了分類
什麼可以不怕,什麼需要留意;什麼只要忍一下,什麼需要面對根源。

學會這種分類以後,你就不會那麼容易慌。


6. 結語:痛不是敵人,而是訊號

痛不是來找我們麻煩的,它其實是幫我們打訊號。

它提醒我們:「這裡不對勁了,要注意了。」
如果你聽得懂,它會很快過去;如果你一直忽略,它就會越來越大聲。

我不怕痛,是因為我知道它不是壞人。我怕的是我們不去理解它,硬撐、忽略、扭曲,最後累壞的是自己。

我們的身體其實一直在告訴我們該怎麼生活。
痛,只是它其中一種語言。
我們能不能學會聽懂,決定了我們怎麼走下去。

Made by Bing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