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墊上的觀察】給瑜伽初學者的練習心法

還有話要說
·
·
IPFS
·

有位朋友曾經告訴我,她對我持續練習瑜伽的原因感到好奇,因為她始終無法理解瑜伽的魅力。她說自己以前上過的課程都沒留下太好的印象。有一次,她看到班上其他同學都在倒立,當下便覺得自己完全來錯了地方。每次做完瑜伽後,她也總是感到疲憊、不太舒服。

這樣的情況,其實可能是她所選的課程強度不適合,也可能是老師沒有引導她進行適合的退階動作;又或是在某些體位法中,她尚未掌握正確的施力位置,導致身體不適。其實這些經驗,我在初學時也都曾歷經。偶爾上到不熟悉的老師或課程,因為不習慣口令、抓不到節奏,仍會感到不那麼自在。

不過,這些不適感會隨著練習經驗的累積而逐漸減少。如果能順利度過初期的適應階段,或許就能慢慢發現瑜伽的多元面貌與深層價值。

關於如何選課與挑選適合的老師,我已在【給瑜伽初學者的選擇指南:教室、課程與老師怎麼挑?】中分享了一些建議。本篇將進一步討論初學者在練習時常見的困境,希望能幫助你走過初期的迷惘,讓練習之路更加穩定與安心。

練習時感到疼痛該怎麼辦?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盡相同,可能曾經受過不同的傷、從事過不同的工作或運動。許多人在課堂中會盡量跟上老師的動作,但其實每個體位法需要留意的細節非常多,老師未必能逐一講解每個部位該如何施力,通常只會提醒他認為最關鍵的部分。這時候,對剛起步的同學來說,若還抓不到體式的要領,就很容易在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裡感到卡卡的,甚至引發不適。舉例來說,單膝跪地的新月式,常會讓膝蓋受壓不舒服。其實,正確的施力點應該是在腳背貼地或腳趾踩地,藉此減輕膝蓋的壓力。甚至可以試著將膝蓋稍微抬起,再輕輕放回地面並維持出力的感覺。

疼痛的類型有很多,如果是痠痛,可能是因為肌肉長時間未使用,或是前一次運動後乳酸尚未排出;但若是刺痛或壓痛,則可能代表該部位已受傷,或是在動作中施力不當。特別是當痠痛集中在後腰,且出現在後彎姿勢時,可能是過度折腰的警訊,應立即停止並尋求協助。

上課時,即使感到不適,我們有時還是會因擔心跟不上進度而勉強自己完成動作。但別忘了,每個人學習的時間與節奏不同,動作掌握的能力也不同。若遇到一時無法完成的體位,不妨先停下來,觀察老師是否會示範退階動作,或等到下一個體式再加入也無妨。畢竟,身體是自己的。只要有一絲不對勁,就應先暫停,待與老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繼續進行。

下課時若老師仍在場,也可以主動詢問身體不適的相關問題。多數老師都樂於提供建議,甚至可能會教你回家可進行的緩解練習,或提醒哪些動作應暫時避免。當然,若有較嚴重的症狀,務必先就醫,待度過急性期,再回到練習中。

練習時的比較心態

無論是身體的先天結構,還是接觸瑜伽的時間長短,這些差異都讓每個人的學習歷程有所不同。在團體課中,難免會看到某些同學看起來特別厲害,能完成進階體式,心中不免感到羨慕。這種比較的心態在初學階段很常見,因為我們尚未接受一個事實:即使身處同一堂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節奏。

以我自己為例,我並不是柔軟度特別好的人。即便練習了一段時間,仍有許多剛入門的新同學能做到我還無法完成的動作。幸運的是,我遇到現在的老師,他常常鼓勵身體較僵硬的學生。他說,正因為無法立刻進入體位,我們才有機會經歷從「做不到」到「做到」的學習過程,這是很珍貴的經驗。相較之下,柔軟度佳的同學能快速做到某些姿勢,卻也可能讓他們難以經歷逐步建立肌力與穩定度的歷程,甚至因此不小心過度拉扯韌帶,

比較的情緒不只出現在是否能完成體位,有時也反映在輔具的使用上。有的人在站姿前彎時,雙手可以碰地,有的則需要使用瑜伽磚,甚至式椅子的輔助。在修復型的艾揚格瑜伽中,更常見各式輔具的搭配使用。這時,內心可能會浮現:「為什麼別人只用一塊磚,我卻要用這麼多?」請記得,誠實面對當下身體的需求,比強迫自己追求外在形式更為重要。勉強去做身體尚未準備好的動作,不但無法從中獲益,甚至可能導致受傷。只有願意給予身體適當的支撐,它才會在你的悉心照顧下一點一滴的進步。也許很慢,但是一定會發生。

如何觀察自己的進步?

隨著練習時間增加,你可能會漸漸發現身體出現一些變化。以下提供幾個觀察指標,幫助你評估自己的練習是否已有成效。

首先,可以觀察自己在動作中停留的時間是否變長。剛開始練習時,我們常會感到不安與躁動。例如在山式或臥英雄式這類靜態姿勢中,可能覺得無聊、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想趕快進入下一個動作;在像側角伸展這樣較具挑戰性的體式中,更可能心裡只想著:「我什麼時候可以起來?」

但隨著練習累積,我們會漸漸意識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山式,也不只是「站著」而已。你開始感覺雙腳的重心如何分布、斜方肌是否持續往後帶向骨盆的方向,這些微小的內在調整不斷地在發生。在側角伸展式中,雖然依然辛苦,但雙腿已逐步建立力量,讓你有餘力開展身體前側,並穩定地延伸上方手臂,打開身側。

另一個指標是,是否能在需要平衡的體位中穩定停留。像是樹式,如果你能夠專注、讓視線聚焦在一點,往往更容易保持平衡;反之,若心思開始飄移,站立的腳也會跟著不穩。這些細微的轉變,其實正是專注力提升的表現。

再者,你是否能在體位法中順暢呼吸?以我自己為例,剛開始學犁鋤式、肩立式這類看起來「很可怕」的姿勢時,總會因為緊張而呼吸急促;即使已順利進入姿勢,也無法自在停留。而呼吸從緊繃到流暢,有時甚至需要數年練習的累積。在串連流動的拜日式中也是如此。一開始可能跟不上節奏,呼吸變得凌亂;但隨著熟悉老師的引導,會發現即使動作轉換快速,呼吸也能變得平穩、節奏一致。

最後,也是最難察覺但非常關鍵的一點:你是否能更專注在自己的練習上,不易受干擾?我們上課或是自主練習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很多狀況:隔壁在施工、消防演習、冷氣很冷或不夠冷、隔壁的同學放屁、教室外面有人經過等等,從聲音、氣味、氣溫、震動,一點點小細節也許就會拉走你的注意力。不只是外在環境,很多時候我們也會被內在思緒干擾:下午的會議、家人的聚會、小孩的功課等,這些都可能讓注意力分散。如果你能越來越常不被這些因素干擾,那就表示你的內在穩定度與專注力都已顯著提升。

還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的練習進步?

如果你看完上一段後,仍覺得難以明確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不妨試試以下幾個方法,幫助你更有感地提升練習品質。

一、專注聆聽並體會老師的口令

這是最簡單也最容易實行的方法。當你固定跟著某位老師練習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老師常常重複某些特定的口令。我們可能因為太熟悉而忽略它們,或者心想「我還做不到」而自動略過。也有時候,老師解釋過多,我們一不小心就恍神了。下次不妨試試看,即使在做熟悉的動作時,也用心聽口令,並體會身體如果跟隨著口令,是否能做到更多、感受更深。

二、練習時回到當下

生活瑣事繁雜,很容易讓我們在練習時心不在焉。覺得卡關,往往並不只是身體的問題,而是心念太亂所致。試著在練習時更專注在自己的呼吸和動作感受上,既然決定現在站在瑜伽墊上,那就把其他的煩惱留待課後吧!

三、調整生活作息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很多任務,可能是上班、上課、陪伴家人,或處理各種瑣事。不過,當我們總是匆忙地從一件事趕到另一件事,再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教室,很難有好的練習品質。如果希望有所進步,就需要從日常中騰出空間,不只是排出上課時間,更要有足夠的休息與恢復。試著審視自己的日常,有沒有什麼任務其實可以省略?有沒有社交其實不那麼必要?讓瑜伽的順位在生活中往前挪動一點點,就可能創造出更好的練習條件。

四、留意飲食習慣

「你就是你所吃的食物。」

相信大家都對這句話不陌生。飲食會直接影響身體的能量狀態與練習的感受。不易消化、對身體造成負擔的食物,可能讓你在練習時感到沉重甚至不適。像是喝酒的隔天,身體往往會變得僵硬。若希望提升練習品質,不妨檢視一下平日的飲食內容,看看是否有調整空間。

生活作息與飲食的調整,是對整個生活狀態的全面檢視與重新安排,並非只在墊子上的努力,相對也需要更大的意志力與持續投入,但回報也會更加深遠。

結語

無論你目前處在練習的哪個階段,都請相信,每一次走上瑜伽墊,都是與自己重新連結的開始。

瑜伽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絕對進度,重點從來不在做得多完美,而是能否持續回到當下,觀察身體、傾聽內在。

願你在瑜伽修習之路上,找到自己的節奏,慢慢建立與身體、心靈,以及生活之間更穩固的連結。祝福你,順利、穩定。

Namaste。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你對我的文字有一點點共鳴,歡迎用讚賞告訴我,讓我知道這些話不只是我一個人說說而已。: )

logbook icon
還有話要說對文字和語言懷抱執念,有著《午夜巴黎》中吉爾迷戀昨日的老靈魂,《紐約哈哈哈》法蘭西斯卡的粗線條浪漫和孩子氣的夢想,也想和《春心蕩漾》的拉菲一樣,有柔軟的心,也有面對選擇的勇氣。這裡會寫生活、書、影劇,以及那些我想為被歷史遮蔽的聲音留下位置的文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中央大學法文所素人求生記】文科生的碩士論文心路歷程

【瑜伽墊上的觀察】給瑜伽初學者的選擇指南:教室、課程與老師怎麼挑?

【台灣職場雜記】浪漫法式餐酒館裡的地獄廚房?我的餐飲業打工初體驗!(大概也是最後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