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家都是混血:民族分類的真相與荒謬
導語
「你是哪族人?」這句話我們問得太順口,彷彿一個簡單的答案就能定義一個人的身分。但如果我們翻開歷史、檢視DNA,會發現所謂的「民族」不過是人類想像的產物,一種為了政治、統治或認同而創造的標籤。真相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混血,沒有一個人能逃脫這場跨越千年的基因與文化大融合。
一、從「民族欄」開始的誤解
在中國,填寫表格時總有「民族」這一欄,大多數人不假思索地寫下「漢族」,彷彿這是一個純粹的血統證明。但事實上,這不過是個行政分類——一個為了方便統治而設的標籤,卻被誤認為是生物學上的真相。這種分類看似簡單,實則隱藏了複雜的歷史與政治操作。
二、「漢族」:一個混雜的文化熔爐
「漢族」從來不是單一的民族。翻開歷史,從華夏、楚人、秦人,到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族,每一次戰爭、遷徙與通婚,都讓「漢族」的基因與文化更加多元。漢語、漢字、儒家文化,這些是「漢族」的標誌,但它們從來不是封閉的,而是隨著時間吸收了無數外來元素。
「漢」最初只是一個文化概念,代表使用漢語、遵循儒家價值的人群。但當國家需要統一的認同時,文化被包裝成民族,民族再被簡化成一個行政代碼。於是,「漢族」成了一個模糊卻無處不在的身分標籤,卻沒人能真正說清楚它的邊界。
三、民族分類:人為的格子遊戲
民族主義聽起來宏大,但它其實滲透在我們的語言與分類中。為了統治、統計或教育,國家需要將人分進一個個格子裡:「你是誰?你屬於哪裡?」這些格子看似科學,實則是政治與文化的產物。中國的「五十六族」就是這樣誕生的——有些族群確實有語言與文化的連續性,但更多是學者與官員在會議桌上畫出的結果。
這些分類並非自然生成,而是為了集體認同與治理的需要。我們被教導相信這些格子是真實的,久而久之,也開始用它們來定義自己與他人。
四、台灣的民族分類:另一場格子遊戲
在台灣,民族分類有自己的版本——「原住民族」,伴隨著考試加分與名額保障的制度。這些政策的初衷是為了平權與歷史補償,但也讓「身分」變成了一種資源。有人開始追溯家譜、尋找祖先,甚至驗DNA,不是為了找回文化記憶,而是為了制度上的好處。
然而,台灣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混血史。閩南人、客家人、平埔族,甚至日本血統,早已在這座島上交融。所謂的「純粹身分」,不過是另一種人為的標籤,掩蓋了真實的多元與流動。
五、民族主義的日常幻象
民族主義不只存在於國界與戰爭,它也潛伏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在台灣,我們常問:「你是閩南人還是客家人?」甚至有人宣稱:「客家人是中原正統的後代,最純的漢人血統。」這些說法聽起來像歷史,實際上是民族主義的心理投射。
每個民族都需要一個「起源神話」,一個讓人覺得「我們更正統」的故事。但事實上,中原人南遷的過程中,與當地人通婚、融合,早已不再是「純粹」的血統。這種「純血說」不過是民族主義創造的幻覺,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身分比別人更「原版」。
六、全球皆混血:人類的真實故事
歷史上沒有純粹的民族。法國人是高盧人、羅馬人與法蘭克人的混合;日本人融合了倭人、彌生人與朝鮮半島移民;「漢族」更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文化與基因熔爐。我們卻仍然熱衷於用標籤來定義自己,彷彿這樣就能找到身分的根源。
事實上,每個人的基因裡都承載著千年的故事——征服、逃亡、通婚與融合。我們的身體是歷史的縮影,沒有一個人能聲稱自己「純粹」。
七、尾聲:跳出格子的自由
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問「你是哪族人」,而是問「你的故事從哪裡來」。因為人類的血液裡沒有界線,只有流動、交換與相遇。如果非要說有什麼血統,那也只有一種——混血的血統。
讓我們放下那些人為的格子,擁抱真實的人類故事:我們都是混血,來自無數交錯的歷史與命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