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語言文字裡的秘密

Offtone
·
·
IPFS
·
語言不只是詞語,它是鏡子。照出誰在奔走,誰在冷眼旁觀

在我們的語言當中有很多固定搭配,特別是中文,像走狗,狼狽爲奸,蛇鼠一窩。

我有一天突然覺得很奇怪,爲什麽“走狗”裏面的狗這個生物會變成駡人字?是狗這個動物做錯了什麽嗎?爲什麽就沒人拿貓來駡人?你這個“走貓”😂😂


「走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清時期的文獻中,用來形容那些替權貴奔走、助紂為虐的小人。「走」字有「奔走效命」的意思,而「狗」作為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天然帶有依附與馴服的屬性。當「走」與「狗」結合起來時,就構成了一種極其形象的侮辱:一個喪失自我,只會替主子跑腿咬人的角色。


在中國文化裡,狗的形象並不總是「忠誠」這麼單純。它守門、看家,卻從來不能脫離主人的權威,因此常被看作權力的附庸。而在民間俗語裡,狗甚至更常與負面行為掛鉤。最著名的典故便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即使有人出於善意相助,狗卻仍然反咬一口。這句話讓狗成為「忘恩負義」「顛倒是非」的象徵。

於是,無論是在文人筆下還是民間口耳相傳中,狗都逐漸與「卑躬屈膝」「不識好歹」這樣的語意綁定起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走狗」會成為恥辱性的代名詞:它既喚起了人們對依附權力的厭惡,也喚起了對忘恩背義的鄙夷。狗本身或許沒有錯,但在人類的語言裡,它被塑造成了最合適的投射載體。


在一些反清復明的檄文裡,用來痛斥依附清廷、幫助壓迫百姓的漢人官員。比如:

「助桀為虐者,權臣之走狗也。」
(意譯:那些幫助暴君作惡的人,不過是權臣的走狗。)

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黃宗羲在討論權臣時,也提到「權門走狗」這樣的說法,用來形容那些喪失節操、只為權力奔走的小人。

以及魯迅的《華蓋集續編》裡罵過某些文人是「軍閥的走狗」等

“狗”所代表的符號和行爲,就在這千年歷史裏面深深刻進了我們潛意識。

如果說「走狗」能成立,是因為狗在文化中早已被固定為「依附性」的符號,那麼反過來,「走貓」之所以不存在,也正好揭示了狗與貓這兩種動物所代表的符號和行爲在集體潛意識中的差異。


如果說「走狗」能成立,是因為狗在文化中早已被固定為「依附性」的符號,那麼反過來,「走貓」之所以不存在,也正好揭示了狗與貓在集體潛意識中的差異。


狗的象徵,從來和「群體」綁定:它守護家園、聽命於主人,忠誠卻失去了獨立性。狗的價值被定義在是否服從、以及它的主人是誰,而不是它自身。這種屬性,正好對應了人類社會裡的「附庸」「幫兇」「喪失自我」的角色,因此「走狗」作為侮辱才格外傳神。

而貓,恰恰相反。自古以來,貓的形象更多與「獨立」「神秘」「不受控」「高傲」相關。它可以棲身於人類家中,但並不意味著它屬於誰。人可以養貓,但往往也被貓冷眼審視。甚至在許多養貓人的心裡,能被貓「選擇」和「接納」,反而像是一種恩賜——這種反轉,正好凸顯了貓在潛意識裡的超然地位。


因此,把「貓」放進辱罵語境就顯得突兀而違和——「走貓」無法成為侮辱,因為貓不會替任何人奔走,也不會服從於誰。相反,它所象徵的,是對權威的不合作,是孤傲與疏離。甚至在某些神話和文化體系裡,貓還被視為神祕的存在,與玄學、靈性相連。


這正是語言的微妙之處:在看似隨意的詞語選擇背後,隱藏著人類對社會角色的集體投射。狗被用來罵人,是因為它被想像成「最合適的幫兇」;而貓不會被用來罵人,則因為它代表著「最難馴服的異類」。

語言的形成,從來不只是描述現實,更是心理機制的投射。「走狗」之所以成為罵人的話,背後反映的正是人類對「附庸角色」的集體厭惡。

在心理學上,狗的形象承載了一種「失去自我、依附他人」的隱喻。當人們說別人是「走狗」時,本質上是一種投射:把「服從權力」「喪失尊嚴」這樣的羞恥感,安放到狗這個符號上。如此一來,罵人時就能把對方定位在「沒有獨立人格、只能替人奔走」的卑賤位置。

這種羞辱機制,既是對個體的貶低,也是對群體心理的一種維護。因為人們需要一個對照物來界定「什麼是不光彩的」。當「走狗」被固定為恥辱標籤時,它不僅是對某些人的攻擊,更是在提醒群體:不要成為那樣的人


與此同時,「走狗」也滿足了另一種心理需求——將「順從」與「卑微」外化為動物,藉此與自我區隔。當人們說「他是走狗」時,潛台詞往往是「我不是」。這是一種藉由語言完成的心理自保:把羞恥推到別人身上,自己則暫時站在了「清白」的一方。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走狗」這個詞能長久存在,甚至被廣泛應用於政治語言。因為它正好戳中人類最敏感的心理痛點——害怕失去獨立,害怕被視為卑賤,卻同時又無法徹底脫離權力的束縛。


在這裡,狗和貓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動物,而是兩種行為模式的象徵。狗象徵依附、順從與群體性,貓則象徵獨立、孤傲與不合作。更重要的是,這種象徵並非個別文化的巧合,而是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中形成的統一投射。無論東西方,人類都傾向於將「馴服」與「附庸」投射到狗身上,把「孤立」與「神秘」投射到貓身上。

這正是榮格所說的「原型」力量:在不同文明、不同語言裡,人類對符號的理解竟然高度一致。這意味著,「走狗」之所以成立,不只是語言的偶然選擇,而是集體潛意識對社會角色的一致定義。狗在潛意識裡被放在了「幫兇」的位置,而貓則被放在了「異類」的位置。

 狗跑斷腿換來『走狗』,貓躺著睡還是『主子』。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fftone解構幻象,揭示本質。 寫作關注心理學、宗教、政治與金融的交織。 在文字裡尋找真實,也在真實中留下文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第五天|關係的壓抑

七日書第四日|身體的夢·語

七日書第三日|遲到VS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