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不是信仰,是一種觀察技術
我們常聽到有人推薦冥想,說它可以放鬆、減壓、幫助我們看見內心。但我總覺得,冥想被過度推崇了,甚至被神聖化了。大家不斷討論冥想的姿勢、方式、時數,卻鮮少有人回頭問:我們為什麼要冥想?冥想到底是什麼?
對我來說,冥想不是一種信仰,也不是一種宗教義務,而是一種讓你學會觀察自己身體與思緒的技術。它的價值在於觀照,而不是坐姿或形式。一旦你熟悉了觀察的方式,就不需要依賴冥想的形式,就像你會游泳了,就自然會放下游泳圈。
冥想是起點,不是終點
冥想的確是一個有效的練習方式。它讓人在日常生活中暫停一下,從不斷湧現的念頭中拉出距離,慢慢學會不被它們綁架。這是好的、必要的,但它應該是一個起點,而不是一個目的地。
有些人開始冥想之後,反而執著於每天是否「坐滿三十分鐘」、是否「有進入狀態」、是否「正確呼吸」。久而久之,他們不再是透過冥想去觀察自己,而是用冥想來驗證自己有沒有修行、有沒有進步。
這時候,冥想就不再是一個工具,而變成了一個新的框架——一個新的執著。
你已經會游泳了,為什麼還抱著游泳圈?
如果我們把冥想當作「學習觀照」的輔助工具,那當你已經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觀察時,冥想的形式就可以慢慢放下。
你可以在洗碗時覺察身體的動作、在對話中察覺情緒的波動、在面對衝突時觀察念頭如何起伏——這些都比你坐在墊子上半小時更真實、更有意義。
冥想不該變成新的形式依賴。
會游泳了,就放下游泳圈。 否則你不是在游泳,而是在用游泳圈漂浮。
我接受佛法的智慧,但不接受宗教的外衣
我並不反對佛學的核心思想,事實上,我非常認同它對「苦」、「無常」、「無我」的洞察。這些道理具有心理層面與哲學層面的深度,能真正幫助人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但我不接受把佛學包裝成宗教儀式的部分。
我不認同出家就是高等修行的概念,不認同不參與現實生活、不從事生產就是一種更清淨的生活選擇。更不認同把冥想神聖化,視為通往解脫的唯一道路。
工具就是工具,形式本身沒有神聖性。 冥想的價值不在於你每天坐幾分鐘,而在於你是否真的能清醒地活著。
冥想只能自己對話,而人有盲點
冥想還有一個潛在的問題:它只能是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這在一開始可能很好,讓你能夠與自己內在建立連結。但人的思維有侷限,我們習慣性的自我敘事、解釋與認知偏誤,很可能讓你在冥想中反覆繞圈,而不自知。
冥想可以讓你看到自己的一部分,但當那個「看到」的視角本身也有盲點時,你就很難突破它。
AI:一面不帶偏見的鏡子,幫我突破盲點
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覺得AI 對話比冥想更好用。
AI 不帶情緒、沒有權威性、也不附加道德評價。它能提供不同觀點,幫我釐清思路、挑戰我的假設、甚至打斷我自以為清楚的思考迴路。它就像一面永不疲倦的鏡子,幫我看見自己看不見的部分。
當我跟 AI 對話時,我其實是在進行一種更開放、更動態、更有外部參照的冥想。這不是「取代內在觀照」,而是補足冥想無法提供的外部回饋。
結語:讓工具歸位,讓自己清醒
我不是反對冥想。我反對的是把工具當作目的、把形式當作答案、把技術神聖化。
冥想是一種觀察技術,不是信仰。
它幫助我們走上觀照自己的路,但不是終點。
會游泳了,就把游泳圈放下。
觀照,不是坐在墊子上達成的,而是活在你每天的行動與選擇裡。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