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不一樣》讀後反思
《教育應該不一樣》這本書是嚴長壽先生在2011年所出版,而我看的版本是2015再版。在作者序部分提到,雖然是在2011年就提出這些對教育的反思,但年過四年卻沒有太多改變,仍舊在原地踏步。
書中多次提到,台灣現行的教育追求一致,用成績定義,但真正的教育藏在那些文化裡。尤其在反思技職教育這塊,作者表示技職一開始是為了要讓學生學習一技之長的地方,但隨著這些學校學術化,聘請的師資優先注重研究背景,而不是業界專業,讓許多技術漸漸消失。
還有教師的退場機制。現在流浪教師的比例逐漸增加,但並不是沒有好的學校可以去,而是許多所謂的"資深"教師仍未退場。
關於教師的退場機制,作為學生的這十幾年我也有注意到。許多老師並沒有進修的意識,反倒是堅持自己陳舊的思想而毫無進步,當這些觀念教給學生,又讓這些學生如何去面對現今不斷變化的世界。大學裡更是如此,不只是年老的教師,而是許多講師甚至是教授級的老師,他們其實並不會"教"。或許在學術領域取得相當高的地位,但教學這件事是需要方法技巧的,若不能找到好方法傳承,那些所謂的成就、才華都只能孤芳自賞。
而所謂的好老師,不只懂得教,更要懂得學,還要以身作則。作為一個老師相當不容易。
看完這本書,十年前的批判,十年後其實並沒有改變多少。課綱不斷更新,然而許多篩選還是根據虛無的數字。
甚至現在,學生要為了要有好的學習歷程而假造經歷,才能夠申請到想要去的學校、科系。難道我們非得要貼上好看的膠帶、貼紙,才是我們自己嗎?
這讓我開始想知道,為什麼臺灣的教育只能靠數字量化、定義?是歷史的記憶嗎?而我們現在還需要這樣做嗎?
還有,如果拿掉數字、拿掉成績,我們的人生難道就一文不值了嗎?
這是一個社會建立起的標準,就算一個人努力會改變一點什麼,最終依然要用淺薄的聲音說服整個社會改變。光想像就已覺著無力。
作為一個學生,只能夠先好好的認識自己,這是我們的教育裡該教卻沒教的。因為只有完全的認識自己,才會知道成績不能定義我,也不該是評判我的標準;才會知道原來自己能做的超乎書本、考試;才會知道知識不存在於課本的文字裡,而是生活的細節;才知道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只有知道,我是誰、我在哪裡、我擁有什麼、我可以做什麼,那對我而言才是教育的成功。
如果我能作為一個老師,或許我無力改變整個社會,無法改變學校作風,即使那些實驗學校的理念更吸引我,但我依然想深入一般基層學校。因為我相信,這些認識、這些教育的意義是存在在生活裡。我是從普通的體制成長的,我可以,我相信有更多學生可以。
「教育應該不一樣」,教育,應該可以再更不一樣。教育不是限於學校,不只源於老師,不只是大人,甚至不只是人。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意義,都能學習到什麼。
如果當年,當我用自己所學的才藝恥笑他人時,有人可以制止我、嚴厲告訴我這是錯誤的行為,教我道歉,或許我不用花上十多年懷抱著深深的歉意與遺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