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James Lindsay - Certain kind of person is the most susceptible to propaganda...
某種類型的人最容易受到宣傳的影響,除了他自己荒謬的認為自己免疫於宣傳之外,還提出了三個特點…

《那些撿不盡的細枝末節》第六章〈請你一起保護我的孩子〉
言冰在孩子入睡後,撐著眼皮度過那微乎其微的獨處時刻。 掌上的畫面根據她的喜好推薦,此時剛滑過的畫面又被她緊急拉回—— 孩子的五官清晰、毫無遮掩! 她飛快撥通羽沛的電話,要求撤下。 「有這麼嚴重嗎?」 「妳擔憂過度了吧?」 「妳的孩子又不是什麼名人!」 言冰憤怒,卻不願撕破臉,只能用母性最後的力氣回應: 「妳沒有孩子,妳不懂我的愛子心切!」 羽沛只…

We Shall Eventually Forget
個人獨立部落格的「獨立」屬性,意味著內容創作者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它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個自由的思想實驗場,可以探討各種話題,發表未經主流平台「過濾」的觀點。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使得信息不再完全受控於少數大型媒體機構。

睇波定係睇自己?自戀演算法與人海癖
自戀的視覺性又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這種自我呈現是為了彰顯身份和道德優越感,對影像其實並沒有想像與迷戀,這也解釋了為甚麼睇波只看賽果,追星著重品德,而無視最令人目眩神迷的過程和經驗。

又一輪 Mastodon 移民潮之台灣篇
但最讓自己感到疑惑的是,Meta 那個監聽醜聞,同時影響著台灣和香港,但感覺這醜聞並沒有在香港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和熾熱的討論,更遑論出現甚麼「移民潮」了。

陌生的香港
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同時存在

Pixelfed:作為 IG 的一個平替
起碼,有意逃離某些魔掌的人,Pixelfed 仍然值得一試。

在網絡時代,是否你的思想被「近因效應」操控?
朋友一介紹,你就想買⁉️ 你的立場是否經常搖擺不定?一起聊聊「近因效應」!

追蹤街頭塗鴉為何變了看賭博照?Instagram帳號出售潮 網絡營銷有隱患
隨著網絡與社群媒體興起,新冠疫情也加速了消費轉型,養成消費者網路購物的習慣,各年齡層的網路消費者人數都有提升。因此,利用線上進行買賣交易成為主流,甚至開始取代傳統的實體零售。

社交平台運營之道:如何打造合規且高流量小紅書帳號?
作為現時中國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平台,小紅書憑藉其獨特的種草文化和強大的社區黏性,成為近年眾多品牌和個人創作者競相爭奪的流量高低。

Threads上熱議: 今日寫作搵幾多 類型小說與文學作品各自的生存之道 專業意見、作者苦水與網民摸頭
近日,在Threads上興起針對小說家收入的相關討論,當中引來的討論內容頗為珍貴——既有針對類型小說家的訪談文章,亦有獲多個文學獎肯定的寫者公開自己的收入佔比。由此,我們整理相關的內容,並反思,文字藝術的創作者在當代如何存活?其生存狀態樣貌模式若何?

【社交媒體是品牌關鍵?Social media的成功之道大公開!】
社交媒體到底有何重要?本文除了探究社交媒體對於品牌推廣的至關重要,還有提供如何在社交媒體上爆紅的具體建議。
社交媒體如何成為極權政府的操縱利器
探討了中國政府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平台進行大規模的資訊戰。從假帳號和機器人操縱,到平台算法的不透明性,再到審查機制的漏洞,中共利用這些手段推動其政治宣傳並控制輿論。儘管社交媒體平台嘗試應對這些挑戰,但效果有限,許多帳號被刪除後又迅速重建。文章還強調了國會在監督這些平台上的角色,呼籲議員們提出更具深度和…

在國會聽證會上,議員們的技術無知成為熱門話題
在最近的TikTok CEO周受資國會聽證會上,一些美國議員因提出了技術知識顯然匱乏的問題而成為網絡笑料。議員的問題範圍從誤解基本的Wi-Fi使用到對社交媒體工作原理的錯誤理解,這些都揭示了一個更大問題:技術無知在決策層的普遍存在。這不僅影響了聽證會的質量,也損害了公眾對政治過程的信任。

從穩陣post再發散靈感做出創意post 的5個簡易steps
--------////// 但睇到尾,會發現咁簡單嘅方法冇人講?如果你都有啲簡易技巧分享即管留cmt/ DM我

落廣告有冇用? 係咪呃錢㗎?
--------////// 我唔想係廣告專家,但係誤打誤撞又做得OK咁。歡迎交流share 吓你exp(☞゚∀゚)☞更多具體操作,實戰經驗,慢慢再講。

TikTok:我們的新文化教父
探討了TikTok對當代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文章描繪了一個由「數位快餐」主導的世界,對TikTok在年輕一代中的流行和其可能的政治影響力進行了評論。作者嘲諷地讚揚TikTok作為新時代的啟蒙工具,同時質疑傳統教育和媒體的角色,並對好萊塢及主流媒體能否重塑文化和身份認同表示懷疑。整體上,文章反映了對當代數字媒體消費模式和文化影響的…

为封闭的世界打开一扇窗|一个大陆人的“破茧”尝试
受够了简中信息的封闭,该如何去获取不一样的信息?

外交政策丨社交媒体神话与民粹主义
民主国家必须彻底整饬平台的治理方式,使民粹主义者更难于以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方式利用平台。

美國的「新文化」:盜竊成名,犯罪成風
美國的社交媒體現象中,犯罪和盜竊行為不僅被公然展示,甚至還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和擁護。與此相反,亞洲的羞恥文化使得人們對犯罪行為保持警惕和避免。美國在這一方面明顯偏離了正軌,把犯罪視為一種「創意表達」。希望美國能夠從亞洲的羞恥觀念中學到尊重和義務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