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
222 篇文章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中大圖書館舉辦「小思小物珍藏展」 從戲票到零食微縮模型 展現香港故事

此次展覽以小思的個人珍藏為核心,透過她自幼年起便開始收藏的各種物品,讓觀眾得以窺見她涉獵多種興趣、對各式小物件充滿好奇的另一面。

标签活跃作者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2025香港書展好書推介 無秩序編輯室疾草知勁草之選

疾風知勁草,即使經歷何等亂流,閱讀依然能陪伴我們度過任何艱難時刻。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訪張婉雯新作《有心人》:如明日好景忽遠忽近 仍願抱著這份情沒疑問

「大家提起張國榮,總是惦記他的好,以及那個所謂美好的香港。問題是,我們還未死,就只能接受自己和這個城市,可能會一直差下去。繼續生存的人要找一個方法,像張國榮一樣,盡量靚地活下去,無論是外貌、品格,還是生活態度上。」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黐線」是否才是城市的常態?——張婉雯X永若晴《有心人》新書分享會

如張婉雯所説「冇人係完全正常,都冇人係完全黐線」,《有心人》向讀者揭示她「黐線」的一面。脱軌是世界的常態,活着本來便是吃力的,不奢求能和張國榮一樣成為經典,只求能為那面的瘋狂留有自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我所看見的未來—— 「第五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暨十周年紀念座談會」講座實錄

徒勞是寫作中無法避免的,但不是純粹徒勞。這些經歷積累下來,某一天會發芽生長。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誰說這算是情愫——談張婉雯的《有心人》

尤為欣賞「無心睡眠」這個故事,以雲淡風輕之姿寫家庭主婦的憂煩日常,親人間的廝磨到偶發的「驚心」之處,以平淡筆觸寫出「人比鬼更可怕」 的恐怖隱喻,好一句「活著就是報應」,其實誰的苦不是「求仁得仁」。

Cyanyyy

專訪程皎暘:打風也要繼續寫香港

早在2023年整理書稿時,她將其命名為《8號風球》。「作爲一個打工人,一想到8號風球,其實心裏有一種竊喜,就是覺得可以不用上班了。但是通常因爲李氏力場的作用,只能放半日假,下午8號的訊號除下就得趕去返工,這就是會讓我們會心一笑又很有香港特色的一個詞」。但另一方面,8號風球掛起象徵著一個災難天氣,「颱風過後,我們要如何去面…

Faker冒業

香港長篇科幻小說《記憶管理局》作者的話

《記憶管理局》並沒有「寫了足足十年!」那麼誇張,它被晾在一邊的時間遠比動筆的時間長很多。可是它確實經歷了十年的時光,也是我早期創作中起起落落的一個印記,希望大家會喜歡。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新書對談── 協商、重構與超越 講座紀錄

編者不是「影印機」,不是簡單將史料傾注到書內便完成編著。《跨越歐亞》作為一部上千頁的「鉅著」,編輯以其獨到的研究視野,選輯、翻譯有關香港抗戰文藝的報刊資料,實在有其存在的必要。

家書

病/抗體寫作——潘國靈新作《身體變奏曲》

《身體變奏曲》在書寫病變中變調,時而是肢體獨白,時而是蹺蹺板兩邊對話;有第一人稱的軀殼、第二人稱的指和髮、手和臉,也有第三人稱的枯骨。病體寫作,也是抗體寫作。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拂石記》自序——〈此岸有人拂石〉

有文學研究背景的文友由衷地帶點學術腔說:香港文壇有東渡彼岸的趨勢。此岸與彼岸向來有迷與覺或苦與樂的暗示——「登彼岸」就是捨迷得覺或離苦得樂的意思。可幸「此」與「彼」是相對的觀念:一水中分,哪一頭都可以是「此岸」也可以是「彼岸」。客套常用語「彼此彼此」正是表達「雙方一樣、差不多」的意思。本書有大約一半文章與彼岸人情物事相關——正是「彼…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Breakazine突破書誌》創刊16年 近年經營困難 於明年4月停刊

《Breakazine 突破書誌》,創刊以來,致力回應通識教育及價值觀教育的需要,關注青年及文化議題,至今已走過 15 個年頭,曾任十年Breakazine 前總編輯李玉霞(山地)稱之為「全港最長壽的zine」。然而,編輯團隊今天(11日)在社交平台上,以「惜別.探索.重新想像」為題發文,表示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近年經營中面臨重重困難,因此決定於2025年4月後停止出版。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雷聲與蟬鳴》代序

是誰說的呢?也斯的聲音,究竟近雷聲或是近蟬鳴?也斯熱愛生活,熱愛香港。當人們都在東張西望,他卻在培養家裡的盆栽,聆聽冬夜電車的拐彎鳴叫。他重整散落的家具。候車時,不忘記給N寫詩。如果說蟬鳴是香港的聲音,他確是。時而溫婉細膩,時而尖銳睿智,並且堅持不絕。

Faker冒業

《偵探冰室.劇》序

橫跨東西方四百年!齣齣好劇連環登場!《一報還一報》、《八百屋阿七》、《無事生非》、《弄臣》、《威尼斯商人》、《再世紅梅記》、《茶館》、《浮士德》,八部經典劇作改篇為推理小說,盡在《偵探冰室.劇》上演!

阿嗅

講座記錄 | 你記得什麽樣的香港?

聼報導者的講座隨記:【香港・不關燈】不只是離散書寫 ── 台灣編輯們如何出版與閱讀香港?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西西《哀悼乳房》英譯出版 旋即引來外國文學界關注 費正華:希望西西看見作品在英語世界產生新共鳴

西西的文學成就及影響力,跨地域亦跨文化,繼《我城》德譯獲獎後,近日美國漢學家Jennifer Feeley(費正華)英譯了西西於199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哀悼乳房》(Mourning a Breast),譯本由美國著名期刊《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Books出版,旋即引來外國作家注意,並撰寫書評,繼續回應西西的偉大文字。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從枝繁葉茂的香港到花果飄零的生命 陳寧:時代無好壞,每個當下都是選擇

把香港的發展史想像成一棵樹,那麼八九十年代或許就是這棵樹最為枝繁葉茂的時候。因為那時處處都有機會,人人都有希望,個個都相信自己能攀上這棵樹的高處,摘下絢麗的花收獲豐嫩的果。而事實上,只要你願意乖乖沿階梯向上爬,慢慢還是能抵達那個永續繁榮之地。但不跟大隊走的人,則註定會被雨打風吹去。「但最慘的,卻是那些夾了…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母親的年少日記,回到寫作再活多一次——訪《再回到這裏來》黃敏華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如果能夠重返校園,回到青春,再愛多一次,你又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回到過去,也許並不需要時光機器。移居加拿大多年的香港作家黃敏華,繼近年出版的《一直到彩虹》、《金耳山奇遇記》後,今年四月中推出「尋人系列」的第三部曲《再回到這裏來——進城.回歸.預言》,書寫那似曾相識的九十年代,以文字穿梭時空,重…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在李歐梵教授的客廳聽師母講起──那些「婆婆媽媽的故事」

事實上,一些平民百姓的日常極少被記錄下來,那些被記錄下來的瑣碎故事也在大歷史的洪流中顯得微不足道。李師母卻侃侃而談,在《婆婆媽媽的故事》系統地講述了外婆的一生、記憶中的母親及自己的生命歷程。全書簡單明瞭分為三大章節,分別是我的外婆、我的媽媽和我的故事。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鍾玲玲作品成炒賣對象? 名家教你考證辨偽!

香港文學舊書有價有巿,一些載有作家作品的刊物亦同時水漲船高。然而如何辨別作者真偽、刊物之價值?資深文學編輯、鍾玲玲友人許迪鏘先生,日前就在臉書分享他與身為鍾玲玲大粉的青年作家黎哲舜的互動,並對網上一份標天價$12000的舊刊物上署名「玲玲」的作品進行了考證辨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