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寫作之間的自渡──曾詠聰《浮間舟渡》新書分享會紀錄
曾詠聰反抗那種「你長大了就會明白」的長輩式的論調,堅持用文字書寫這個正在劇烈變動的世界,即便這意味着自己或終將成為下一代眼中的「老屎忽」。

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評論人,及其邊緣的浪漫——訪張歷君談《文學的外邊》
香港,有時是一種從這地生產出來的思考方式,這反而可能更加掌握到何謂香港。

批評,一種香港的姿態:讀張歷君《文學的外邊》
張氏將香港乃至中國文學解構在與西方乃至世界的文化聯絡之中,進而重新定義了世界文學的邊界,香港雖在其「外」,卻是定義世界內部的「尺度」。

靈魂書館 第三章,藏書閣中。
「每個選擇都是很重要,因為你不會知道它為你帶來什麼。」

談《浮間舟渡》 ──筆訪曾詠聰
沒有刻意令作品寫法不同,如果要說的話,我想是因為我喜愛幻想,以及角色扮演,情況就似《風格練習》對於那位可疑乘客的不同構想和變奏。或許我是潛移物化中受到了他們的影響,繼而創作。

以詩復刻我城:陳滅《離亂經》新書分享會
復刻的關鍵在於重視內在過程所獲得的鍛鍊,正因如此才需要嚴謹對待。這種內在鍛鍊才是復刻的精神——因為我們真正重建的並非某個地方,是自己。

菩提在世間
如書名般,在或大或小的時代下,能夠覓得那藏匿於身邊的「菩提」,維持安寧平靜的心靈,悠然自在蜉蝣其中,這實在是件難事,大概不是看本書就能做到的。

香港夢醒後,城市的萬家有情而無語:專訪詩人陳滅談《離亂經》
「像是一場通靈,你透過這些詩,與我、與40年來的香港對話。」

鳳園變形記
如果蝜蝂可以選擇自己要背負甚麼,即使承重至腰板折斷,也是幸福的,而倘若到了從心所欲可逾矩的境界,也很幸福,因為牠已經承受太多,世界會對牠寬容的。

重繪、陰森、迷霧——韓麗珠的《裸山》氛圍
在這裡就看到一組概念的對撞:應該隱藏的政治道德,還有應該誠實書寫的美學道德。在巨型的撞擊過後,小說的命名以及覆蓋在這裡成為一條命定的出路。一條逃逸線。一種香港文學的演化。

回眸涓涓曲水,談安土與不遷——小思「香港關懷系列」套裝發佈會紀錄
「終於有一套書,可以將大和小之間的幽微辯證,將盧瑋鑾教授和小思老師結合在一起,而且做到郁達夫所說的『一粒沙裡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散文境界。」

跑山、觀海、再挖掘——專訪詩人孔銘隆:「我希望將來仍有回聲。」
「我希望將來仍有回聲,有人會聽見你的聲音,然後發出回聲。」

中大圖書館舉辦「小思小物珍藏展」 從戲票到零食微縮模型 展現香港故事
此次展覽以小思的個人珍藏為核心,透過她自幼年起便開始收藏的各種物品,讓觀眾得以窺見她涉獵多種興趣、對各式小物件充滿好奇的另一面。

2025香港書展好書推介 無秩序編輯室疾草知勁草之選
疾風知勁草,即使經歷何等亂流,閱讀依然能陪伴我們度過任何艱難時刻。

訪張婉雯新作《有心人》:如明日好景忽遠忽近 仍願抱著這份情沒疑問
「大家提起張國榮,總是惦記他的好,以及那個所謂美好的香港。問題是,我們還未死,就只能接受自己和這個城市,可能會一直差下去。繼續生存的人要找一個方法,像張國榮一樣,盡量靚地活下去,無論是外貌、品格,還是生活態度上。」

「黐線」是否才是城市的常態?——張婉雯X永若晴《有心人》新書分享會
如張婉雯所説「冇人係完全正常,都冇人係完全黐線」,《有心人》向讀者揭示她「黐線」的一面。脱軌是世界的常態,活着本來便是吃力的,不奢求能和張國榮一樣成為經典,只求能為那面的瘋狂留有自由。

我所看見的未來—— 「第五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暨十周年紀念座談會」講座實錄
徒勞是寫作中無法避免的,但不是純粹徒勞。這些經歷積累下來,某一天會發芽生長。

誰說這算是情愫——談張婉雯的《有心人》
尤為欣賞「無心睡眠」這個故事,以雲淡風輕之姿寫家庭主婦的憂煩日常,親人間的廝磨到偶發的「驚心」之處,以平淡筆觸寫出「人比鬼更可怕」 的恐怖隱喻,好一句「活著就是報應」,其實誰的苦不是「求仁得仁」。

專訪程皎暘:打風也要繼續寫香港
早在2023年整理書稿時,她將其命名為《8號風球》。「作爲一個打工人,一想到8號風球,其實心裏有一種竊喜,就是覺得可以不用上班了。但是通常因爲李氏力場的作用,只能放半日假,下午8號的訊號除下就得趕去返工,這就是會讓我們會心一笑又很有香港特色的一個詞」。但另一方面,8號風球掛起象徵著一個災難天氣,「颱風過後,我們要如何去面…

香港長篇科幻小說《記憶管理局》作者的話
《記憶管理局》並沒有「寫了足足十年!」那麼誇張,它被晾在一邊的時間遠比動筆的時間長很多。可是它確實經歷了十年的時光,也是我早期創作中起起落落的一個印記,希望大家會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