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农视角下的中国史 · 卷九|明朝:单机系统的封闭循环

jaded.chen
·
·
IPFS
从朱元璋的极端集权,到永乐的炫技盛世,再到张居正改革的短暂优化、万历的长期怠政,以及晚明财政对白银的依赖,最终走向崩溃。

大明王朝,是一场“重装上阵”的尝试。元朝倒塌的时候,天下人心惶惶,仿佛一场外资并购失败的烂摊子:蒙古人主导的公司破产跑路,草原帝国的股东们带走了能带走的一切,只剩一堆烂账和遍地反抗。朱元璋,就是那个从讨饭和尚变成创始人的人。他亲手写了新的章程,立了新的公司,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大明”。


朱元璋最怕的,就是重蹈元朝的覆辙。他从小吃尽苦头,知道天下的苦难多半来自不公。元朝时,税负全压在汉人身上,蒙古人、高丽人、色目人一层层骑在头上。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发誓要把制度掐死在源头上。他搞了“里甲制”,每十户编成一甲,互相监督;又搞“鱼鳞图册”,把土地丈量到寸,登记成册。这种严密到近乎偏执的制度,就像一个开发者写文档,恨不得把每一行异常情况都写清楚,生怕有人钻空子。


为了防腐,他杀光功臣,设锦衣卫,立厂卫,甚至连儿子们也防着。《明史》记载,他曾说过一句话:“天下者,朕之家天下也。”这不是客气,他是真心把天下看作私人财产。他怕任何人篡位,怕任何人分权。于是,明朝的开端是一种极端的集权。所有数据、所有权限,全握在皇帝手里。


这种制度,在朱元璋本人坐镇时,当然有效。他勤政、狠辣,什么事都能亲自批改。就像一个程序员老板,亲自写代码、亲自改bug,别人动不了他的核心逻辑。但问题是,系统不能只靠一个人。朱元璋死后,明朝不得不面对“继任者是否能接手”的问题。幸好,继位的是个相对靠谱的永乐皇帝。


朱棣,是明朝的第二个高光时刻。他从靖难之役里杀出,篡了侄子的位子,心虚得很。所以他一上台,就急着搞大工程,来证明自己合法。他迁都北京,修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还派郑和七下西洋。那时候的明朝,的确是地球上的超级大国。郑和的舰队庞大到今天都让人惊叹,《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以装几百人。与哥伦布那几条小木船相比,简直是科技树点满。


但这些辉煌背后,都是钱堆出来的。永乐皇帝的财政负担极大,迁都、战争、大典、下西洋,件件都是吞金兽。朱棣好像一个为了证明自己而疯狂烧钱的CEO,一次次做炫技项目,让天下人惊呼,但账面上的赤字越来越大。


到了宣德、正统之后,明朝开始疲态显露。尤其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整个朝廷差点崩溃。虽然靠于谦守北京保住了江山,但那种“表面光鲜、内部空虚”的味道,已经显露出来。


中期的明朝,最有意思的,是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互撕。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不是单纯的清官对奸臣,而是两套逻辑的冲突。文官们强调道德,说要节俭、要清廉,要守祖宗之法;宦官们则手握实权,控制锦衣卫、东厂,注重效率和执行。你可以把文官看作是写需求的产品经理,他们天天画饼,强调愿景;宦官是运维团队,他们不管你愿景多崇高,只要系统跑起来就行。问题是,两边都没有真正解决财政问题。文官喊节俭,但没给出增加收入的办法;宦官贪腐,但至少能维持运转。于是天下陷入长期的拉扯。


其实,明朝差点有机会“逆天改命”。张居正,就是那个懂得系统优化的大牛。他搞“一条鞭法”,把复杂的赋役合并为以银两缴纳,让财政变得简洁高效。这样,既减少了层层盘剥,又保证了国库收入。张居正还搞考成法,逼地方官交政绩。短短几年,国库充盈,国家焕然一新。可惜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立刻“卸载补丁”,把改革全盘推翻。因为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大家合力抹黑他,最后连坟墓都被刨了。


说到万历皇帝,他是明朝的又一个“bug”。前期勤政,后来二十多年不上朝。为什么?因为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他和大臣扯皮。大臣坚持立长子,他想立宠妃之子,最后干脆罢工。他不上朝,意味着整个国家缺乏最高决策,文官和宦官在下面吵得天翻地覆,没人拍板。明朝就这样进入了一种诡异状态:国家机器还在转,但全靠惯性,没人真正掌舵。


经济方面,明朝的故事也精彩。朱元璋本来搞海禁,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只允许朝贡。结果,走私猖獗,倭寇横行。到了晚明,国家财政空虚,反而是民间商人靠海外贸易发财。大航海时代来临,白银大量输入中国,中国逐渐变成全球经济链条的一环。《明史》记载,嘉靖以后,税收主要靠白银。日本的白银、墨西哥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大明经济表面繁荣,实际上严重依赖外部输入。


这就像一个公司,本来想闭门造车,结果最后却完全依赖外部供货。只要外部断供,整个链条就崩。果然,17世纪全球白银危机,西班牙帝国衰落,日本锁国,白银流入锐减。大明财政顿时断粮,军饷发不出,农民负担暴增,天下大乱。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就是这样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思想上,晚明是个特别有趣的时代。王阳明心学盛行,“心即理”的学说,让无数士人找到内心的自由。但到了李贽,更是把思想推到极致。他批评三纲五常,提倡个性解放,说“童心说”,认为人性本真比礼教更重要。这些声音,其实是士大夫阶层的迷茫反映:他们在制度中越来越无力,只能在思想里寻找自救。


到了最后,明朝灭亡,是多重因素叠加。财政破产,皇帝昏庸,党争严重,外敌崛起。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吊死煤山,这一幕让无数后人唏嘘。有人说崇祯勤政,但勤政不等于有能力。他像一个没资源的项目经理,天天加班,最后还是守不住烂摊子。


如果说元朝是短命的“外资失败案例”,那么明朝就是“本土重启但缺乏升级的老系统”。它不短命,活了276年,但始终缺乏弹性。它死板、保守、内耗严重,面对全球化的风潮,完全没有适配机制。最后,被一个边陲的清朝接手。


朱元璋一生谨慎,把明朝建成一座坚固的城,但墙太厚,窗太少,空气太闷。等外面的世界变了,这座城已无法呼吸。它没有死于外敌的刀剑,而是死在自己的僵化与封闭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aded.chen大概率每天更新,除非那天生活太吵,我没听见我自己的声音。写字、编程、带娃交替进行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那滴水珠未落下

书后感|写给自己的

锦帷阴冷,明室艳毒:阉宦与青楼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