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华夏人会将假大空视为智慧——孔子最高深的愚官、愚民术(简版)
IPFS
孔子的“三年之丧”并非单纯的孝道,而是一套话语规训。它把孝子的语言,分成了三个阶段:
一、葬前:沉默的孝
孝子不得开口。别人问话,只能点头,不得摇头。语言被剥夺,沉默被塑造成“至孝”的表演。
二、既葬:言语解禁,但必须空谈
葬毕后,可以讲话,但受严格限制:
君只许言王事,不得言国事;
大夫、士只许言国事,不得言家事。
也就是说,现实事务一律禁止,虚空大道反而成为“正道”。孝子一旦开口,必谈王道仁政,绝不谈赋税家计。
三、既练:渐次恢复现实
练,即第十三个月举行的“小祥祭”——因祭后要换练过的麻做的丧服,故也称“练祭”。
直到“既练”,才允许逐步恢复现实言语:君可谋国政,大夫、士可谋家事。孝子必须先经历“沉默—空话”的训练,才获准重新触及现实。
与此相呼应的,是孔子的训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表面是守本分,实质是堵住现实的嘴。然而丧礼中的规制恰恰相反:
大夫不是君,却要谈国事;
诸侯不是王,却要谈王事。
这正是“不在其位,专讲其政”。现实事务不能说,越位空话却必须说。
四、荒唐为智
由此形成一条完整的训练链条:
1. 葬前沉默,杜绝实言;
2. 葬后空谈,只许假大空;
3. 既练才容许现实,但已习惯虚化;
4. 平日再加“不在其位”堵嘴,让人不敢直言。
结果是:现实被层层封锁,虚空之辞反而成为文明的标志——孔子用礼阄割世人的智慧,反而成就了孔子的圣人之名。
结语
“三年之丧”规定了孝子的语言路径;“不在其位”规定了士人的言语边界。一个强迫人空谈,一个阻止人直言。两者合谋,奠定了华夏文化的根基:沉默是德,空话为尊,现实禁忌,宏论至上。
2025年8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