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要長出腦子了,但腦子好像還缺貨

努力日更的昕儿
·
·
IPFS
·
20到30歲,是人生中一段迷人的尷尬期。我開始意識到努力和吃苦未必能帶來回報,開始質疑從小被灌輸的信念,開始想脫離「只是活著不會餓死」的安全區。可是當我想打破階層、試圖創業時,才發現原來知識與思維方式,才是真正的稀缺資源。


最近我養成了一個新習慣:聽Podcast。


內容圍繞著創業、財務自由、心理成長、跳脫中產階級等等。每次聽的時候,內心都會泛起一種又想覺醒、又無能為力的矛盾情緒——我感覺自己要長出腦子了,但腦子好像還缺貨。


20幾歲的時候,我也像很多人一樣,默默地相信一個不知從哪來的「成功等式」:努力 + 肯吃苦 = 回報。可越長大越發現,這個方程式根本不是通用的。努力的確是必要條件,但它並不是充分條件。


亞洲的教育和家庭模式,特別是我們這一代出身中產甚至偏下階層的孩子,從小都被灌輸「只要你肯幹就不會餓死」這種勉強安慰的觀念。說實話,這句話本身沒錯,但也太低標了吧。我們真的只是為了「不會餓死」而努力一輩子嗎?


我爸就是那種很典型的務實派。他不鼓勵我們讀太多書,總覺得「讀書沒用」,強調的始終是「打工賺錢才是真的」,「自己做生意才會翻身」。但他同時也沒教我怎麼做生意,沒教我風險控管,甚至沒教我什麼叫商業邏輯。他的成功憑的是膽子和時代紅利,但這些在現在的社會裡,幾乎不適用了。


於是在我開始自己創業,想跳出打工人的迴圈。結果迎面撲來的,是一個信息爆炸、供過於求、資源集中的現實:現在的創業根本不是「你敢做就有機會賺」的年代,有時候你越做,反而越容易死,還不如什麼都不做。


所以我焦慮,我迷茫,我每天都像在用一個不升級的操作系統試圖啟動未來的程序。然後我聽著那些比我早醒十年的人在Podcast上說著什麼「知識槓桿」、「認知升級」、「跳出打工思維」,我內心只能默默地點頭,然後咬著牙說:「好啦好啦,我知道啦……但我腦子還沒長好。」


人生有時候真的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還沒準備好去努力。


我不是不想飛,只是連翅膀還不知道該往哪長;不是不想跳出舒適圈,只是我根本不知道那圈外面到底長什麼樣。


但我相信,哪怕現在只是那種「頭皮發癢、感覺快長腦子」的初始階段,這種意識本身就是一種覺醒。因為如果你從來沒有懷疑過你所處的位置,你就永遠不會想要前進。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只是一個紀錄——紀錄一個試圖在慌亂中成長的人,紀錄我在「中產焦慮」裡的自言自語,也希望能夠聽到更多人的聲音。


你們也是在這條認知升級的路上嗎?有沒有哪個瞬間讓你覺得:啊,我好像懂了一點點什麼?


如果有,告訴我吧。


說不定你的分享,就是我正在等的那一顆腦子零件。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