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三人團隊 四年紀錄 直面流浪動物生死 導演區焯文:昇華到社會點對待動物
文|集誌社記者
七年前,導演區焯文拍攝了電影《毛俠》,以動物保護組織「毛孩守護者」(現稱「毛守救援」)為藍本,嘗試道出創辦人「Kent」陸家捷的故事,算是半紀實,也是香港首部講述動保議題的劇情片。區焯文花其後花了四年年間,跟隨「毛守」拍攝,最終輯成紀錄片《毛家》。同一題材,由劇情片走到紀錄片,入選香港亞洲電影節。區焯文說,《毛家》源於毛守義工 Jinny 對《毛俠》的評價,「套戲好好,但同真實工作差好遠……」。

憶與毛守結緣 區焯文:一餐飯佢已接十電話
但凡有留意動保組織動向,不難發現各大組織會在社交網站更新救援、領養、暫托的資訊。「首先套戲嘅宗旨係尋家。救援只係一個起點。之後先係去影靚相、出領養。」
十年前成立的毛守也不例外,每天總能看到組織更新救援工作,有貓有狗,有的是滿頭烏蠅蟲、有的則誤中捕獸器;更甚是主人棄養。

如何與 Kent 相遇?
區焯文如何與 Kent 相遇?他曾赴海外修畢導演、美術課程,當時加入影視製作行業近十年,幕前做主持,幕後做編劇,沒獲得太多拍攝長片機會,僅在 2015 年的《鴨王》執導;近來與導演翁子光共同執導《爸爸》,也演過《正義廻廊》的陪審團主席。
他說,《毛俠》的誕生,來自「怎樣在資源有限下,打動自己、打動觀眾,而令投資者願意合作」,最終他把目光放到動保議題,剛好遇上毛守。
「跟毛孩守護者,佢(Kent)畀我感受係,人可以無私到呢個境地。」動物不懂打電話,也不會徑自走到獸醫診所求助;區焯文形容,認識 Kent 以來,「一餐飯食一個鐘,佢已經接到十個(求助)電話」。他在這個狀態下,跟隨毛守行動,汲取《毛俠》的靈感,「擺咗好多(救援)真實嘅嘢,我自己覺得係半紀實」。區焯文笑言,當年沒資源需親自上陣,也「好 raw 地」嘗試一鏡呈現某些情節,如今回想,可能是創作的一廂情願。

三人團隊 四年跟進 24 小時 On Call
2018 年上映的《毛俠》,是香港首套以動保議題的劇情長片;最終錄得 98 萬元票房。區焯文透露,曾獲投資者邀請再開續集,他卻疑惑:「套戲最好嘅嘢已經擺咗落去,仲可以點拍?」他婉拒了邀請。
直至收到毛守義工 Jinny 對《毛俠》的評價:「套戲好好,但同真實工作差好遠…如果真係要深入呈現,無嘢好得過真實情況」。區焯文指,這驅使他把念頭轉往紀實,拍攝《毛家》。
四年間,區焯文僅與拍攝、收音組成三人攝製團隊,除了日常工作糊口外,幾乎實行 24 小時 On Call ,只為跟上 Kent 和義工 Jinny的救援步伐。他說,期間跟拍了 40 多個個案,僅四宗成功尋家。最終放進正片的,也非每位都有「好下場」,區導續苦笑,最痛苦是剪片過程,怎樣選到最適合、最濃縮的場景,因為劇情片是「先編後拍」,紀錄片則是「先拍後編」,慶幸高先願協助發行。
「紀錄片一定要用時間去做,你又唔知結果係點,我就用咗幾年時間…唔似度一個劇本,隨時半年係剪唔到任何嘢」、「劇情片係好多志同道合嘅人去完成一件事,紀錄片係同其他行業嘅人」。

「好多隻,唔係得一隻(安樂死)」
《毛家》片中鮮有的兩個場景,一是與毛守一同登門,拜訪一個領養家庭。本以為成功尋家,狗狗卻在首次與小主人相處時,作勢想咬後者,埋下的不穩定性,讓團隊找上馴犬師,試圖得出解決方法;但半年過後,一人一狗始終無法相處,只能為其另覓新家,猶幸有人願意暫托。
區焯文說,狗與人都有過去,被虐動物不懂發聲;在他眼中,無人絕對有錯。「呢個 Case 加入去,其實係想證明,所有嘢都唔係一帆風順,當中係充滿無奈。」

活下來的小狗
另一個場景,發生在毛守位於深水埗狗舍,一隻由義工 Jinny 用心照顧的老狗,當連行路、進食都有困難時,讓觀眾直面 Jinny 為老狗安排「安樂死」的決定,這讓他想到,「當生活已經唔係福祉,就要決斷啲」。
「好多隻,唔係得一隻(安樂死)。」區焯文說,跟拍四年間,並非只有這次要下決定,據他所知,只要動物能夠健康「活著」,「加咗輪椅畀佢都會繼續」。跟拍過程中,他遇上一隻半身不遂的幼犬,起初 Kent 確有考慮人道處理,有人自告奮勇要領養,但幼犬成長後再遭到拋棄,最終還是由毛守接收;轉身一念間,Kent 選擇為其加裝輪椅,狗狗一直活著至今,這段故事卻沒收錄到正片。
「你知道佢成個轉捩點,幾咁難行先行到呢一步,係會有道德掙扎,每個生命都係;『我都係人嚟,我都唔知呢個決定啱定唔啱』。」

電影將最重要的救援行動,放在當時正值清拆的古洞志記𠝹木廠營救一群唐狗,畫面是佈下天羅地網嘗試圍捕,看似荒謬;但現實是,推土機步步進逼,區內流浪動物要麼被漁農署捉走,要麼成為發展區下的「遺民」。
區焯文回想這段情節,「係由個人對待動物,昇華到社會點對待動物。」選擇第一身視角跟隨,他坦言絕對會害怕,但只有與被訪者同一陣線、一同經歷,才能呈現過程的真實。

盼以電影改變敵視心態
電影上畫逾一周,撞正《鬼滅之刃無限城篇》攻陷各大院線,按各大電影網站數據,港產片當中只有由郭富成、梁詠琪、許恩怡等主演的《無名指》打入本周票房的前十;《毛家》的場次、票房或如前作般叫好不叫座,未見當初優先場的滿江紅。區焯文說,心態上只能隨緣,但電影帶給他的另一層意義,是對生命的思考;如今回看片段,也有揪心之感。
區導出身基層家庭,曾養過一隻小狗,但因「唔識養」而交到愛護動物協會;拍攝《毛俠》時接觸流浪動物,也曾被問會否領養。直至近年,他與家人決定領養一隻曾被虐待的玩具貴婦狗「豆丁」,其中最大原因是,當女兒看到「豆丁」被潑腐蝕液體而背部潰爛時,沒有因此嫌棄,只道:「無毛,著衫咪得」。

日前,《信報》刊出立法會飲食界功能組別議員張宇人訪問,指放寬狗隻進入食肆無助生意,區焯文說,香港在動物政策上仍有漫漫長路,現爭取放寬餐廳帶狗,背後最大敵人,是思想的固化。他笑言,自己未必會再拍紀錄片,因為未有勇氣、心力再做,「當然有緣份、有題材係責無旁貸」。
至於毛守,以至不同動保組織的工作,他認為有如羅家英的唐僧唱《Only You》,很煩厭但只能堅持不懈。「呢樣嘢仲難改變過制度…係咪佢舊時咬你,就等於𠵱家呢隻狗?有時最難受係,敵視佢哋…呢個都係《毛家》我最想有人入場感受到,有啲根源上嘅改變。」
(場地提供:電影文化中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