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為熱愛的事情挺身而出,力量滿滿過每一天
前言:你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新一天?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不妨來個自我檢查。回想一下我們每天起床時,是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是死命賴床不願起來嗎?還是灑脫起床,以欣喜與期待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並不反映你究竟是懶惰還是勤力;負面還是正面。有沒有想過,影響心情的重要因素,其實就在我們每天要做的工作究竟是不是我們真正喜歡,或真正覺得它很有意義呢?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就是教導我們怎樣把熱愛的事情變成工作,甚至是畢生的事業。
作者是誰?
這本書的作者佐伊Zoey,曾任視覺設計師、旅遊編輯,以及外商公司在家工作的小篇。她深知遠程工作、數位遊牧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經常在網路發表文章,分享這些領域的經驗與觀點。其後她創立了「理想生活設計」,以及她親自主持的播客節目「佐篇茶水間」。她的理想是幫助讀者打造個人品牌;強化自我行銷技巧;引導他們透過自主學習與個人成長,達致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這本書想說什麼?
這本書主要想幫助讀者把自己的熱情變成工作,甚至是畢生的事業。告別每天做著不喜歡的事情,以致早上一起床就缺乏動力的生活。
這本書共分七張:
第一章,找到自己的熱情;
第二章,為生活與工作賦予意義;
第三章,拉近專業與熱情的差距;
第四章,讓市場看見你的價值,開始變現;
第五章,如何讓變現不只是曇花一現;
第六章,做好個人成長,讓事業持續成長;以及
第七章,生活也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
這本書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一旦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會更願意發掘自己的熱情。為自己創造合適的選擇。這樣一來,之後的事情,包括如何拉近熱情與專業之間的距離,如何把興趣造成畢生事業,並且還可賺到錢,這些都有實現的方法與路徑。
我的三點得着
接下來與大家分享我閱讀這本書的三個得着。
一,導正思維,看見選擇。這本書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要我們從固定型思維轉化至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迷信天份,不相信人能透過學習越變越好。這種思維也經常使人落入限制性信念的陷阱。包括經常把自己放在二選一的處境;或者相信有了A才可有B。這些都會限制了自己的選擇,使自己看不見限制以外其實存在著無限可能。反之,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透過學習與歷練,人會不斷成長和進步。他們對不同的選擇也會抱持開放態度。這樣一來,他們的選擇就會變多了。作者要我們放下金錢熱情二選一,有了金錢才可追求熱情的限制性信念。她透過一次到印度旅行的經歷,提醒我們,即使在極度貧乏的境地,人也總會有很多選擇。若我們陷於金錢熱情二選一的兩難境地,不妨問自己:我能做些什麼,使自己的興趣能變成賺得到錢的工作呢?
二,尊重自己的選擇,就是要為自己的選擇現身,為自己的夢想挺身而出。作者剛搬到美國生活時報讀了一個瑜伽班。但經常偷懶缺席。後來實在心虛所以強迫自己出席了一次。在那次的課堂上,老師對學員們說:練習瑜伽最困難的部份不是能保持一個高難度動作很久,而是走出家門乘車到瑜伽教室,然後走上瑜伽墊。這件事令作者反思,為自己的選擇現身,才是真正尊重自己的選擇。人總有軟弱的時候。怎樣才可不忘為自己的選擇現身呢?作者的方法包括每天預留放慢腳步的時間,令自己有機會反思和沉澱;以及撰寫夢想清單放在當眼處提醒自己。相信你也能想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時刻提醒自己為夢想挺身而出。
三,把興趣變成事業真有可遵循的途徑。書中提及兩個很有用的途徑。第一就是從免費服務做起,藉此找到願意付費的客戶。書中提及上班族珍妮的案例。她開始時自製點心免費請同事吃。在公司贏得「點心女王」的美譽。後來孩子出生,她辭去了工作在家照顧孩子,但同時又希望賺取收入。舊同事鼓勵她把自己做的點心賣給他們,定期為他們的茶水間供應甜點。於是珍妮的興趣就變成賺得到錢的工作了。後來她的業務還擴展至其他公司的茶水間。第二個方法就是透過一些簡單工作邊賺錢邊建立專家形象。例如擔任彙整者、記錄者、分析者和傳播者的角色來創造副業。一邊為客戶提供價值,一邊累積特定領域的知識和經驗。這樣有助於令自己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
結語:熱情與金錢不應該是二選一難題
倘若以自己熱愛的事情為業是我們的人生目標,那麼金錢熱情應該選哪一個的問題就是偽命題了。一個決定以自己興趣為業的人,要問的問題早就不應是「我應該選擇金錢還是熱情?」,而是「我應該怎樣做,才可令我的興趣變成事業?」達到目標的方法與路徑一直都在,問題只是我們有多想做到。還在糾結於我應該選擇金錢還是熱情的人,問題很多時並不在兩難本身,而是還未儲備充足的勇氣和決心。這本書所說的為自己的夢想挺身而出,實在是非常寶貴的提醒。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