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半年記錄古洞拆遷 「希望可以陪伴到最後」

香港紀事
·
·
IPFS
·
在村民穿針引線之下,記者走進醬油廠、工廠、不同村民的家,嘗試聆聽他們的故事。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記者

作為香港下個十年、甚或數十年影響最深遠的發展計劃,「北部都會區」由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內提出,到今天李家超班子,仍然在「提速」、謀求令大灣區加快融合。此前研究、動工超過十年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當然要包括在內。
接壤深圳河的新田,將是北部都會區的「重點項目」。

古洞作為計劃重點地區,早於興建羅湖站時,已有古洞站的初步框架、結構。誠如早前系列報道所言,打從「 2014 年人口凍結後,村民連年碰上收地『死線』」而在 2024 年 1 月,古洞再邁向「餘下階段發展階段」,收回區內 109 公頃土地。

從新界東北被捕 13 子說起

十年前,土地運動鬧得熱熾,涉及整個東北發展的前期階段撥款的爭議。村民連同民間團體、政黨,在 2014 年 6 月 13 日,到立法會外示威,其中 13 位示威者,包括社民連副主席黃浩銘、前土地正義聯盟召集人何潔泓,因企圖衝入立法會被控「非法集結」罪成,起初被判社會服務令,後來律政司一度不滿刑期上訴,各被告被改判監,直至在終院「終極上訴」,13人始獲釋,每個過程都足以成為當日要聞。

而在大半年前,兩位記者採訪村民自發籌辦的記者會,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在座都是老弱;還有到訪傳媒僅有數家,彷彿事件不再值得佔用更多公共空間。

走進醬油廠、工廠、不同村民的家

此後,在村民穿針引線之下,記者走進醬油廠、工廠、不同村民的家,嘗試聆聽他們的故事。最終催生出半年前,談悅和、談中華磚廠等報道,加上四篇「古洞遺民系列」。

有一定閱歷的讀者,或會想起十年之間,要寫、要說的文章「講嚟講去三幅被」。後來,記者到了元朗牛潭尾村,這條同樣要為「北都」讓道、未來是大學城的非原居民村。在那裡耕耘的吳卓恆(前土地正義聯盟成員)調侃,「土地議題其實不嬲都好minor」、「被人笑我哋係社運少爺兵」云云,卻滿咀說出未來如何可持續發展鄉郊、農業的見解,盡是期盼。

希望可以陪伴到最後

也許記錄古洞半年,放在新聞版面是稍縱即逝,甚至被嫌重複,而在政府公告更只是「 1,070 戶」。但查看一下電話的錄音機,單是各位受訪者的正式訪問,已近數十小時。

在古洞長者中心的文章中,記者寫下社工阿 Tom 的分享,他說,曾有一次與村民閒聊,對方竟問:「就嚟要搬,你會唔會抌低我哋?」與他一樣,我至今也不懂怎樣兩全其美。

至於作為記者,只可在這長達廿年的浩大發展進程中,也「希望可以陪伴到最後。」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已推荐到频道:旅・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工廈劏房|業租破產 租戶被逼遷 陷居住困局 團體倡增中轉屋助安置 房屋局:沒計劃

書展受壓|香港書展「下架書」 散書祭遇「不可抗力」 「無處不閱讀」被指煽動

721六年|連續兩年無新拘捕或檢控 至今暴動等罪成21人 當晚做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