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需要退休
很多人都在抱怨工作:又辛苦又累,上面是各種挑戰,下面是各種壓力,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最好不要工作,最好能退休,最好有人養我。
但我一直覺得,這些都是人生的一段過程,一種階段性的心態,就像那句話說的:「初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終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剛開始進入職場,可能會用一種單純的眼光看待工作,把它當成自己價值的延伸。到了中段,受了苦、累了、幻滅了,看見組織的無能、體制的腐敗、人際的虛假,開始想逃,開始問:「這樣的工作,值得嗎?」
但當你慢慢把這一切都消化、理解、放下之後,你會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是工作」。不是因為看破而不做,而是因為明白了,才願意重新設計,重新掌握自己希望的生活狀態。那時你就不會只是抱怨,而是能創造一種對你來說合理又能長久的生活方式。那就是見山又是山的狀態。
退休是為了工業時代的勞工設計的
其實「退休」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制度設計,它是為了工業時代大量勞動人口設計的。以前的農夫哪有退休?農夫是活到哪裡做到哪裡,生命與勞動是黏合在一起的。
我們現在的生活型態已經變了,但退休這個制度幾乎沒變。社會變遷已經一百多年,我們卻還在照搬「工作到六十幾歲,然後從此什麼都不做」這種設定。可是你的人生真的會斷裂嗎?到了某個年齡,你就不再需要有成就感?你就不再需要參與社會?就不再需要感受到自己還有能力?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人生的階段
所以我一直覺得:「退休對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我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齡就「不想工作」,就像我不會到了某個年齡就「不想生活」。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包含很多事:人際連結、身體活動、思想碰撞、創造貢獻。這些都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該停止的東西。
唯一該改變的,是工作的形式與節奏。
我的生命節奏設計:工作兩年,休息半年
所以我現在嘗試的,是一種屬於我自己的節奏:工作兩年,然後旅遊半年到一年。
這樣的節奏,是我可以持續做到死的方式。不是做到「不能動為止」,而是隨著體力、心力、生命階段而調整內容與形式。
比如現在的監造工作,需要我有體力,每天現場走來走去。將來體力不行了呢?也許我可以轉做顧問。甚至再老一點,我也可以寫作、教學、給年輕人建議,做文化顧問、內容策劃、產品設計顧問……這些都不需要天天跑現場。難道我坐在輪椅上就不能思考、整合、說話了嗎?
這個社會其實有很多工作,是依靠經驗、判斷、創造與連結力,不是靠雙腳走來走去。
活著,就是持續參與
我的目標不是「工作到某個點然後退休」,而是活著,就持續參與。參與這個世界、參與人群、參與創造,不管是用雙腳走、用雙手做,還是用腦袋想、用語言說。只要我還活著,我就還想參與。
不是因為我熱愛工作,而是我拒絕變成一個與社會斷裂的存在。
最後我想說
當我看到一些人的退休生活——有人去念博士、有人去旅遊、有人鍛鍊體力、有人學各種才藝——我並不覺得不好。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那種「怪」來自一種制度化的切割感:好像到了某個年齡,就該放下一切開始「另一種生活」。
但人生其實應該是一條連續的路線,不是階段性的斷裂。就像小時候花時間讀書,是為了以後的生活;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在工作的中後段,也繼續設計出對未來有意義的節奏?
我選擇這樣過我的生活。這是我自己的節奏,也許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但它讓我感覺到自由,感覺到持續參與的力量。
這樣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退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