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體制內最重要的破口:我的童年成長史
啟蒙:那位老師,開啟我自由揮灑的童年
回首過往,我能成為今日的自己,真的要歸功於小學那位教導我三年的老師。他並非什麼明星教師,甚至只陪伴了我短短三年,然而,正是在他手中,我在僵硬的教育體制內,體驗到了「自由發揮」的滋味——這段經歷,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
猶記當年的演講比賽選拔,老師採取了獨特的方式:他將講稿謄寫在黑板上,鼓勵大家自由競爭,誰能背誦得最好,誰就代表班級出賽。這不再是老師指派,而是實力說話的舞台。要知道,過往班級代表總是那位固定的男同學,我從未想過會有機會。然而,正是這次的契機,開啟了我與演講的不解之緣。
數學課上,他常說應用題有多種解法,更不時鼓勵我們:「你能寫出幾種方法,我就給你加分。」在這樣的激勵下,我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享受那種腦力激盪的過程。
我的小學特權人生:小圖書館與教學助理
或許是女生天生細心的緣故,我被指派去整理校內那間從不對外開放的小圖書館。那裡簡直是我的天堂!我得以飽讀大量課外書籍,也從中鍛鍊出「快速吸收大量資訊」的能力。
有時老師事務繁忙,他甚至會讓我代課講解數學題目,有時甚至超前進度,教導他還未教到的章節。這些難得的機會,讓我從小就學會了如何組織知識、清晰表達,也因此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分享所學」。
除了學術,我也積極參與各種才藝活動。雖然體育和音樂並非我的強項,但我有舞蹈底子,每當學校需要舞蹈表演,我總是被點名上場。我曾在學校話劇中舞動,也在音樂比賽中擔任配角。這些舞台磨練了我表達、展現自我的能力,也讓我學會承受壓力。儘管我一直覺得自己舞技平平,每次上台都伴隨著不小的壓力。
不畏挑戰的師生關係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位老師從不害怕被學生挑戰。我常常在課堂上舉手說:「老師你剛才說錯了,應該是……」他從不生氣,總是笑著道歉,然後立即修正。這種互動模式,讓我不再畏懼權威,也明白了知識並非只有單一來源。
這樣的經歷,成為我後來為人師表的典範。我現在也鼓勵學生挑戰我,甚至指出我的錯誤。只要言之有理,我就會由衷地說:「對耶,謝謝你幫我發現!」正因為如此,我與學生的關係總是十分融洽,他們從不把我當作高高在上的「權威老師」,我們更像是共同探索知識的夥伴。
國中:體制內的「放手練習場」
如果說小學是機會的給予者,那麼國中便是試煉的場域。我所就讀的國中是一所非常新的學校,老師們年輕有活力,但課堂教學卻十分傳統,不容學生反駁。然而,他們有個特別之處:課外活動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主導。
每學期的教室佈置、舞蹈比賽、運動會等各式活動,老師們只會訂下「這天要完成」的期限,其餘事務則全權交由學生負責。我們必須自己開會、分工、解決問題,這簡直是一個微型的社會運作模式,讓我們在自學與自我組織中成長。
我仍然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比賽,常常是一位老師帶著我,面對整個縣市的比賽現場。我清楚記得自己在舞台上發呆忘詞的那一刻,那種尷尬和羞愧的感覺至今難忘,但也讓我學會:即使發生了最丟臉的事,最終也會過去,人生仍將繼續前行。
許多人問我為何如此勇敢,一個人到處闖蕩,我想,這份韌性應是從那時便開始練就的。
天賦固然重要,成長的沃土更關鍵
我相信自己天生具備一些特質:我喜歡閱讀、樂於動腦,也能快速整合知識並提出新觀點。然而,倘若沒有當年那位小學老師給予我的空間與信任,沒有國中放手讓我們自由練習的環境,這些天賦或許就此埋沒。
我常常思索,如果我不曾遇過這樣的老師,一直都在學生只能循規蹈矩的學校裡,我現在還會是這樣嗎?我不知道,畢竟沒有平行時空,也無法設置對照組。因為除了他之外,其實我與大部分老師的關係都不親近,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會叫我「閉嘴」。
老師:體制內最重要的「破口」
體制內必然存在許多規則,甚至諸多不合理之處。然而,一位願意放手讓學生自由發揮的老師,卻能在體制內創造出「體制外」的無限可能。
他不需要顛覆整個制度,只要願意相信學生,願意容忍挑戰與混亂,就有機會讓一個孩子活出他原本的樣子。這也是我現在身為老師最大的信念:我不需要每個學生都循規蹈矩,但我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如果你問我,我是如何成長為現在的模樣?我會說,有一部分是我與生俱來的本質,但更多部分,是那些願意相信我的人,共同塑造成了現在的我。
謝謝那位老師,謝謝他在體制內給予我珍貴的自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