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亚当·斯密的针厂,到今天的你我
IPFS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写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在一个针厂里,如果每个工人从头到尾自己做一根针,一天可能做不出二十根;但如果把工作分成十道工序——有人拉丝、有人切断、有人磨尖、有人装头——那么同样的人手,一天能做几千根针。
这就是“分工”的威力:让效率像开了挂一样往上冲。
两百多年过去,我们的生活几乎都是分工的产物。
软件公司里,有人写前端、有人写后端、有人只负责测试;外卖平台上,有人做饭、有人送单、有人管评价。每个人只做自己那一段,整个系统就能高速运转。
可分工还有另一面。
针厂的工人,一辈子只会拉丝,换个岗位就懵了。
在今天,我们也可能因为分工变得越来越“窄”——你是写接口的高手,但别的模块一问三不知;你是做奶茶的能手,却没法从头到尾开一家店。分工带来了效率,也把人困在一个小格子里。
亚当·斯密自己就提醒过,过度分工会让人“愚钝、无知”,因为长时间重复同样的事,会让思维变得迟钝。
所以他主张,政府应该给劳动者更多教育和公共参与的机会,让人不要被自己的工作框死。
我总觉得,这个提醒在今天更重要。
分工是工具,不是牢笼。效率很好,但我们还是得时不时去学点别的、试点别的——哪怕只是换条路走回家,也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让你有价值的机会,是在你那道工序里,还是在别人的工序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