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真的懂你吗?它只是在揣摩你像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打开短视频 App,只是想看一眼,结果两个小时就没了。
你以为是自己懒,但其实,是平台太懂你。
我是一个做视觉算法的工程师,日常的工作,就是训练模型去识别视频内容的“吸引力”,然后——
让系统更“聪明”地把这些内容,推送给更容易上瘾的人。
推荐系统怎么“看穿”你
先说最核心的一句话:
推荐系统不是为了让你满意,而是为了让你留下来。
你划过每一条视频,点开每一张图片,哪怕只是多停留了一秒——这些细节都会被记录进你的“用户画像”。
工程上,我们会用一种叫做 embedding 的方法,把你转成一串向量(比如128维、256维的浮点数组),同时也把每一条内容转成向量。
接着系统会问:
“你和哪些内容更接近?”
“你和哪些用户更相像?”
再把“他们喜欢的”也推给你。
这就是你为什么越刷越上头。因为平台已经把你投影到了另一个“你”所在的用户群。
我做的视觉算法,又在干什么?
我做的是视觉方向的算法。比如你刷到一条视频,系统会:
抓封面图的构图、颜色、人物情绪
从中提取关键帧,判断是否有颜值、萌宠、食物、情绪张力
分析画面中出现的元素是不是符合你过去的喜好
我们甚至可以知道,你更喜欢暖调的画面,还是冷调的;你对“哭”的视频停留更久,还是“笑”的。
视觉只是推荐系统的一个部分,但它对“第一眼吸引力”极其重要。
如果你从来没点赞,却总在“某类视频”上多停一会儿——视觉模型会捕捉到,然后告诉推荐系统:“再多推一点这种。”
平台最看重的 KPI 是什么?
一个词:停留时间(Retention Time)。
你是不是点赞、评论、转发——其实不那么重要。平台最关心的是:
你留了多久。
你还会不会回来。
这背后是生意逻辑:
时间越长,广告越多;活跃越久,数据越丰厚。
所以系统的目标,从来不是“你开心”,而是“你不走”。
推荐系统到底有没有“恶意”?
很多人觉得算法像黑魔法,会操控人。但从工程师视角看,它只是:
吃用户行为数据
学你更可能点什么
然后学着重复给你看
我们只是“喂数据、调模型”的人,真正做出决定的是:
业务团队设定的目标函数(目标)。
一旦目标设成“最大化停留时长”,算法自然就往上瘾方向跑。
你说它有恶意吗?
也不是。它只是太“高效”了。
被算法定义的不是人,而是“人性中最容易被利用的那部分”
你以为系统“认识了你”?
其实不是。它只认识你最容易出手的那一面。
你曾经点进了一次“出轨现场”的视频?那系统会记住这个关键词;
你偶尔在“穷人逆袭”的剧情上停留太久?下次它直接给你一整页“暴富励志”;
你只是在深夜失眠,划过几条“emo 文案”?系统以为你爱“悲伤文学”。
系统没法分辨你“是谁”,只能看到你“哪一面最容易被唤起”。
而它只优化这部分。
所以怎么办?
我不能告诉你“不要用推荐”,那不现实。但你可以:
主动选择打开什么,而不是一直等平台推送;
定期“清洗”兴趣,多搜索点不一样的内容,让系统别只看你的一面;
明白它只是工具,别把它当成真的“命运指南”。
有时候你划得累了,不是你懒,而是平台想让你懒。
而你有选择——去拿回主动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