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可以訓練出來嗎?——從孩子到員工,我的實驗觀察

Anne
·
·
IPFS
·

🧩 一、為什麼我們習慣只給一個答案?

我曾經在帶員工的時候,要求他們針對任何議題都要「想三個觀點」,不管是提案、回應、分析,只要列出三個想法就可以,沒有對錯。但結果總是讓我驚訝——他們幾乎沒辦法做到,大多數人最多只能擠出兩個觀點,第三個就卡住了。

這不是知識的問題,也不是智力的問題,而是「思考肌肉」根本沒被鍛鍊過。他們太習慣接受一個標準答案,或者講出一個就覺得「任務完成」,沒再想下去的習慣。

我後來發現,這不只是職場問題,而是整個教育系統長年累積下來的副作用。


🧠 二、不是沒能力,而是沒經驗:從孩子的表現看見可能

有一次,我帶一位朋友的小孩一起出去旅行。旅程結束後,我問他:「你覺得這次你最喜歡的三件事情是什麼?」這問題看似簡單,但他居然說不出三件,最多只說得出兩個。

我沒有責備他,只是每次一起出門後都用類似的方式引導他:「三件你最喜歡的事情」、「三個讓你印象深刻的片段」、「三個你覺得不好玩的地方」等等。慢慢地,他開始能夠給出三個答案,而且越來越自然。

更令人驚喜的是,他媽媽後來跟我說,原本孩子寫作文都很貧乏,沒什麼內容、也缺乏細節。但經過這樣幾次「三個觀點」的練習後,他開始能夠把生活中的體驗組織起來,寫的東西也越來越生動、豐富、有想法。

這段經驗讓我深深感受到:獨立思考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


🎲 三、為什麼學習不能像「玩」一樣?

我自己對教育的基本看法,其實就一句話:教學就是玩。

因為我這個人本來就喜歡玩,我設計的課堂也總是「像在玩」。學生來上我的課會覺得很開心,因為我們在愉快的氣氛中活動、討論、實作,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探索的過程。而也正是在這樣「開心的玩」中,他們自然就把該學的東西學進去了。

這不是我個人的偏好,而是來自我真實觀察到的現象:當一個人感到自在、有趣、沒有壓力時,大腦其實處在最適合學習的狀態。而這正是傳統教育最缺乏的。


🏫 四、我們的教育系統,從根就長歪了

但現實是什麼?我們的教育制度,尤其是老師的培養制度,根本就不是這樣設計的。

現在的課本與教案,多數是由「專家」設計,他們的目標往往還是知識傳授、能力指標,並沒有把「激發思考」或「建立感受」當成核心。更別說大多數走進教育體系的人,本身就不是因為熱愛教學,而是因為分數到了、或覺得教職穩定而進來的。

這樣的制度,根本不是在培養「合適的老師」,而是在招募「符合條件的公務員」。

老師應該要是那種現場反應快、語言靈活、具有同理心,並且心理素質夠強大的人,才能在課堂上真正啟動學生。但實際上,這樣的人在教師隊伍中反而是少數。


🔥 五、我不教了,但我沒有放棄教育

我自己曾經也當過幾年老師,學生都很喜歡我,我也很會處理學生的各種狀況。但最後讓我決定離開這個體系的,是「家長」。

那些家長常常干涉教學,對老師指指點點,卻又不願意承擔責任。他們自己不具備教育專業,卻希望老師什麼都要會、什麼都要做,還得符合他們的期待。這樣的環境根本無法讓老師安心教學,最後我選擇退出,不是因為我不能,而是我不願。

但我並沒有放棄「教育」這件事。

我依然相信教育的價值,只是不再相信這個制度。未來如果有機會,我會用我自己的方式去重新定義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學習——不靠考試,不靠背誦,而是靠感受、理解與連結。


🎯 六、結語:思考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陪伴出來的

從員工到孩子,我觀察到一個核心重點:思考的能力,其實是被訓練出來的。

就像肌肉一樣,從一開始連「三個想法」都想不出來,到後來能自然說出來、甚至寫出豐富的文章,這背後沒有奇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與「被允許」。

所以我始終相信,真正的教育,不是傳遞正確答案,而是陪你一起多想兩步。

Made by Bing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