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能治好吗?回避型依恋的缓解与局限
肯定是可以的,但效果可能有限。
就像一个人想炼出腹肌,他请了健身教练,学习了怎样科学锻炼。但如果他只学不练,不进行有氧、无氧的实际训练,那也练不出腹肌。
回避型依恋也一样,他们不是智力障碍,而是关系里的“无能”。这种“无能”部分是生理性的,不是靠懂道理就能解决的。真正的改变,需要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互动中练习。
心理咨询,就像那个教练,同时,它也像一盏引路灯,照亮方向,让你自己看到盲点,并且尝试走出去。但最后真正走出来的,还是得你自己。
这并不是说心理咨询没用,而是说,它的作用有边界。对于一个,完全不知道往哪里走、不会走路也认不出路的人来说,初期的参考坐标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你起步,校准方向,学会使用新的“情感肌肉”。
更现实的意义是,如果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不去干预,也没遇到大的危机,那么这种关系模式往往会悄悄传给下一代。
去看咨询,或许不能一劳永逸地“治愈”这种模式,但至少提供了一定的希望,把它结束在你这一代。
这种期望虽然不一定实现,但值得在“有闲有钱”的基础上去尝试。
适合回避型依恋的咨询师:
1 风格温和、有耐心;
2 不强迫关系推进、不急于突破情感防御;
3 不热衷讲大道理。
我觉得我会倾向于推荐人本主义或精神分析流派,而较少推荐CBT(认知行为疗法)。
如果你已处于一段恋爱或约会关系中,也可以考虑不教挽回的情感类咨询师作为补充。
咨询误区:
1 刚开始觉得咨询“不错”就终止了:关系刚有一点动静就受不了,主动断联。这种“关系刚有一点动静就受不了”的反应,本身就是回避型依恋的表现。
2 沉迷于“咨询师讲得好有道理”:把咨询当作心理知识学堂,回避建立真实关系,只满足“头脑懂了”,而回避“身体和情绪真的去经历”。
这种“高功能配合”是一种更隐藏的回避:来访者表面看似投入,实际上在回避建立真实情感的建立与流动。而如果咨询师经验不够,容易被“表面顺利”误导,错过深入的窗口期。
如果发现自己有回避型依恋的情况,却亲近越想逃,你不是孤单的,这样的人很多。
理解自己的回避模式、逐步练习去打破它,虽然慢,虽然可能让自己感觉不安全,但从“关系无能”道“关系自由”的过程,是值得走的。
不被自己的恐惧和羞耻感困在套子里,去拥有选择亲密、承担亲密的能力,这种自由,值得花时间去追寻。
灵感来源:回避型依恋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