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的無語之地:Sally Rooney《Intermezzo》

Jying Chang
·
·
IPFS
·
若個人哀傷經驗無法被表述、被理解,那這份痛便失去了立足之地,成為無法被肯認、彷若失語的經驗。

也許是對結構和策略的迷戀,曾經有段短暫時間喜歡西洋棋。西洋棋裡的開局、技巧、戰略,都其來有自,它是一個策略算計與預測的技藝。我沒有真正深入研究西洋棋專業,所以特別去查Intermezzo在棋局中的意涵:當棋局中出現所謂的間奏棋(暫譯),它打破慣性,對方棋手必須做出制衡與反應。這樣的隱喻,被Rooney巧妙的帶入了關係中突如其來的斷裂與轉向的可能。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與相處、那些可預測與不可預測的,往往都是被迫反應,焦躁的膝反射,或是沉著的推演。Rooney 在《Intermezzo》引言借用了維根斯坦《哲學研究》的論述:個體的內在情感,唯有透過語言或行為被表達與回應,才能夠乘載「存在」的意義。維根斯坦將兩種看似完全不同狀態的敘述並置詰問,「你現在不是正在哀悼嗎?(你現在不是正在下棋嗎?)」貌似輕描淡寫,卻開啟了對痛感的語言辯證:若個人哀傷經驗無法被表述、被理解,那這份痛便失去了立足之地,成為無法被肯認、彷若失語的經驗。

Rooney 透過角色的斷裂語言與意識流的敘事筆法,描繪了這種「失語的痛」如何在無聲之中反覆發生。當我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言語,我們的痛是否仍能存在?是否仍有被理解的可能?所有的語言、文字,正如維根斯坦曾經感嘆,就如同痛苦的根源,但同時我們還是不斷在語言的拆解中反覆辯證與呢喃,正是這樣的縫隙,或許有可能碰觸未能抵達之處。


以此為基礎去閱讀 Sally Rooney 的《Intermezzo》,不難發現角色各自失語為基調的沉默中,間奏棋的存在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的裂解與重合。我們不斷在彼此身上看到關係開展的可能與毀壞的敗象,即便失語也試圖回應與理解,這樣的企圖,或許在某些時候足以成為連結孤島的彼岸。

這同時也讓我想到 Rachel Cusk 在《Parade》裡貼切揭示了語言在現代社會中的扭曲現象,"In the shared economy of language, everything had to be explained; every statement, even the most simple, w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在這個語言過剩的時代,人人都說很多話,卻其實什麼都沒說;語言被拿來彰顯自我,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扁平。習慣疏離的我們,浮濫的語言失去了意義,時常連自我的痛都不願意肯認。也因此,看見、試圖理解他人的痛,從共通人類經驗褪色成為珍稀的能力。在這個時代,日常的荒謬是彼此喧囂的同時也經驗著大規模的失語無根。


Rooney 透過角色的互動與關係的裂解,展開一場對於哀悼、傷痛與疏離的靠近。而這種靠近,正是延續維根斯坦的反問:若非語言之指涉,我們還能如何觸及他人的悲傷?有時候,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巨大的哀悼;而我們在彼此的經過與回應中,渴望被看見。那種存在的內核,透過關係的回聲,確認自己在場:在這裡、被感知,在這個充滿疏離的世界裡,確認自己仍擁有一席之地。

所有沒說的,都藏在說出口的了。在語言的凹縫與換氣中。
或許有時候,我們真正渴望的,其實就是有人聽見這由語言編織而成的,巨大的、把我們淹沒的孤獨與傷痛。


在所有相逢的間奏,有人停下腳步,看見你。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ying Chang在貓毛中閱讀 閱讀心得和偶爾個人書寫 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 IG : the glass-skinned betwee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主耶穌

讀書心得
16 篇作品

父權凝視鬆動的可能:Susan Sontag《 論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