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簡單的方法,專家卻看不見?——一個施工現場的觀察
最近我們在討論一個案子,情況其實很直白:地下兩層原本設計成停車空間,但開挖 P2 區域勢必會影響到 P1。牆體裂縫、滲水,這些風險無論用什麼支護方法都無法完全避免。對外人來說,解決方式很簡單——既然地下二層只是停車空間,乾脆把停車功能移到其他地方,不再挖地下二層,風險就降到最低,問題似乎就這樣解決了。
但現實是,專家學者和業主討論時,卻沒有採用這個最直覺的方案。這讓我們在現場討論時常常感到困惑:明明最安全、最簡單的方法就在眼前,為什麼他們沒有想到?
我開始試著理解其中的原因。
第一,利益與折衷
對決策者而言,地下二層的停車位不只是功能,它可能還是設計指標、業主承諾、成本考量的一部分。完全移走地下二層,雖然技術上可行,但意味著要重新建一個停車塔,增加成本與工期。對他們來說,減少一層地下室、保留部分停車位,是一種折衷——風險下降,但仍保有原設計效益。
第二,專業自信與經驗偏差
專家對自己的技術與方法有信心,相信支護、灌漿、止水系統可以控制裂縫與滲水。因此,在他們的思維框架中,「完全移走地下二層」似乎沒有必要,甚至可能顯得多餘。外人眼裡的簡單解法,對他們來說不在選項內。
第三,流程與責任限制
改設計、搬移停車功能,不只是技術問題,還牽涉到多單位審批、責任分工、施工協調,以及法律、保險等各種考量。對決策者而言,操作上的複雜度可能比裂縫風險本身更令人猶豫。
從外人角度看,這些理由似乎都很牽強。我們只看到風險最小、直覺可行的方案,卻沒想到現實世界裡,每個決策都被利益、流程、心理和責任編織成一張複雜的網。
這件事提醒我:理性的直覺與實際可執行,往往不是同一件事。 外人眼裡簡單的方法,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根本不在可選範圍內。而理解這一點,比批評誰沒有想到,更重要。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簡單明瞭的解法,常常看起來就在眼前,卻永遠無法直接落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