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ny_Chan

搖滾
搖滾
8 篇文章
《搖滾》系列文章,嘗試將音樂當作一種社會語言去閱讀。 從戰後青年文化,到舞台身體、聲音結構、死亡神話,以至當代衰落與 AI 的挑戰,每篇都是一次「音樂如何成為社會思想」的拆解。 這不是懷舊,而是思考:搖滾為何能承載一代人的情緒密碼?

制度與靈魂
制度與靈魂
20 篇文章
我們的日常生活,無時無刻都被制度環繞:學校有規範,公司有流程,社會有一整套可預期的規則。制度讓秩序得以維持,但也往往將人化約為身份與功能。 然而,靈魂並非如此運作。靈魂有它自己的節奏,有時輕快,有時遲緩;有它獨特的語氣,有時鋒利,有時溫和。它不會完全服從程式化的要求。 《制度與靈魂》系列要追問:當制度試圖將無常固定下來,當…

守聲
守聲
4 篇文章
《守聲》聚焦於 AI 時代下的個體守護:當演算法不斷改變世界語氣,我們如何保持自己的聲音與人格?這是關於警覺、抵抗與自我保護的系列,提醒我們不被同化,守住屬於人的語氣。

符號與命運
符號與命運
7 篇文章
符號與命運》探索人類如何以符號安頓未來。從八字、紫微、塔羅到風水,這些皆是早期「演算法」,以模式故事化解不確定。系列並對照當代 AI:演算法如何取代算命師,推薦系統是否成為「數碼占卜」?全篇以古代、現代、哲思三線交錯,既揭示技術與命理的平行,也追問人類為何反覆依賴符號與模式。這不僅是命理與科技的對話,更是對自由與命運的哲學…

社會觀察
社會觀察
55 篇文章
表面睇落係秩序,內裏其實係語氣操控。 Social Optics 屬於社會觀察系列,以語言為解剖刀,拆解庸俗常識、文化暴力、制度話語與偽善穩定。 我們並不急於推翻體制,但會逐句問清楚︰這句話,是誰教你講的?

香港語錄及文化解剖
香港語錄及文化解剖
17 篇文章
《香港語錄解剖》系列,聚焦於我們日常聽到的「老屎忽金句」——例如「識人好過識字」、「跳出舒適圈」、「細個唔讀書,大個做運輸」。這些語句看似智慧,實際卻可能是語言陷阱,限制了我們對教育、社會與制度的想像。本文集嘗試逐一拆解,還原其背後的結構邏輯,並提出重新思考的可能。

語氣秩序
語氣秩序
20 篇文章
語氣從來不只是說話方式,它是一種隱藏的秩序。 它決定誰可以被聽見、誰需要沉默,也形塑了身份、文化與權力的分佈。 《語氣秩序》嘗試把語氣視為一套設計語言,觀察一句話如何在日常中推動集體認知,甚至慢慢改變社會的規則。

訊號譜
訊號譜
6 篇文章
我們生活在一個「失衡的時代」:氣候、建築、數據、語言,都在釋放異常的訊號。 這些表面上的混亂,其實是一張訊號的頻譜 :如果能夠聽懂,就能看見潛藏的秩序。 《訊號譜》致力於紀錄並觀測這些符號與異象。 因為真正的危機,不是風暴,而是我們喪失了把風暴視為訊號的能力。

擬真時代
擬真時代
11 篇文章
記錄並批判各種「AI 開始模仿人性」的技術節點,尤其是那些直接觸及表情、情緒、聲線、眼神等曾被視為「人類專屬」的表層表現。 子題方向: 情緒模擬殖民(Emotion Colonization) 表情複製技術(Facial Replication AI) 擬真與恐懼閾(Uncanny Threshold) 人機情感投射研究

哲學
哲學
1 篇文章
哲學》選集從「晦澀」切入,追問哲學為何常被視為難讀。系列先回到黑格爾與康德、叔本華的對照,再延伸至馬克思、海德格爾、分析哲學與法國理論,揭示語言如何成為思想的門檻與權威。最終,視角轉向當代:AI 的語言是否正在重演黑格爾式的晦澀?演算法的語氣如何塑造權力與自我理解?透過經典的反思與當代的投射,系列旨在展示哲學並非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