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困境:在職場與家庭的兩難之間

Anne
·
·
IPFS
·

有一天,我在廈門遇到一位台籍媽媽。我們不太熟,但聊了幾句,她突然說:「我很羨慕你一直在工作。」這句話讓我愣住了。對我來說,工作是生活所必須,而不是一種選擇,因為我不工作就沒人養我。

但仔細一想,她的話裡其實藏著一種複雜的情緒。結婚生子後,無論女性是否繼續工作,照顧家庭和孩子的責任似乎總是理所當然地落在她們身上。


全職媽媽與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


如果丈夫的收入不錯,女性可能選擇成為全職家庭主婦。這看似輕鬆,有人供養,但這份「輕鬆」背後也隱藏著責任與壓力。一旦婚姻關係出現問題,個人經濟不獨立的風險就隨之而來,這也讓許多女性即便面臨蠟燭兩頭燒的困境,仍選擇繼續工作。

如果選擇持續工作,則會面臨時間與精力完全被工作和家庭消耗殆盡的困境。如果暫時中斷職場,重新返回時又會面臨能力銜接的困難、薪水不如預期的落差,甚至可能產生「算了,還不如在家給老公養」的念頭。


職場黃金期與家庭責任的衝突


特別是三十到四十歲之間,這段時間不僅是職場的黃金階段,也往往是結婚生子的時期。女性面臨的兩難格外明顯:不中斷職場,就要承擔巨大的身心壓力;中斷職場,則可能很難再回到專業軌道。此外,許多企業在招募和升遷時,可能無意識地認為已婚或即將生育的女性「不穩定」或「無法全心投入工作」,這種職場上的性別偏見讓女性的困境雪上加霜。



結構性困境:不只是性別不平等


這並不是單純的「社會公平與否」或抽象的「第二性」理論所能完全解釋的。女性確實從小被教育要承擔家庭責任,而這種教養的根本原因,在於女性與生育、與家庭之間天然的連結。

這種生理與生活的連結,在工業化和科技化後的職場分工中變得更加突出。回顧歷史,即使在母系社會,女性的生活與生產是混在一起的,生育不會造成「職場中斷」的問題。然而,工業化將生產與生活分開,現代職場要求連續性、專業累積和長時間投入,而女性的家庭角色卻無法中斷。這種結構性的矛盾,讓女性在婚姻、生育與職場之間,無論選擇哪一條路,都承受著特有的壓力與代價。這不僅是女性身份與生育角色交織而成的結構性困境,更疊加了社會文化的隱形期待與壓力。

要解決這些困境,需要的不僅是女性個人的努力,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社會需要重新定義「家庭責任」,不再將其視為女性的專屬;企業應建立更友善的職場環境;而政府也應提供更完善的托育和育兒支持系統。

Made by Gemini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