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一件事,到底是兴趣重要,还是利益重要?
上周末朋友聚会,一朋个友突然问我:
“你写这些东西,是兴趣使然,还是想着哪天能靠它吃饭?”
我笑了笑,没回答。以前我挺怕听到这种问题的,觉得它把人活生生拆成两半——
一半是热爱,一半是算计。仿佛两者只能选一个。
但最近我开始觉得,不用选。甚至,不用分那么清楚。
---
小时候我们做事是不会问“有没有用”的。你拿根树枝在地上画几小时,不是为了上清华;你折纸、写日记、弹琴,也不是为了给简历加一笔。
那时候的“喜欢”,像下雨天的水坑,你跳进去的时候不会问:我湿了会不会感冒。
但人一旦活久一点,就会发现,水坑湿了裤脚,你得换裤子;你写了文章,没人看,就会自我怀疑;你弹了琴,没人听,就觉得是不是该放弃了。
所以我们不是变现实了,是变胆小了。我们开始想:
“我做这个,是不是得有点回报?”
---
有一段时间,我硬撑着说自己“只为兴趣”。
其实心里明明在偷偷看点赞数,在意有没有人收藏。
那时候写出来的东西,怪怪的,像一本正经地假装潇洒。
后来我想通了:
兴趣本身不应该拿来装纯洁。
你写一篇文章,花了好几个晚上,你当然希望有人看,有人回应;
你画了幅画、弹了段音乐、讲了一个心事,你当然希望它能被理解。
想赚钱,不等于不热爱;
不热爱,也不等于不努力。
谁说世界上只有“纯粹的兴趣”和“世俗的利益”?
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在这中间找平衡——哪怕不稳定,哪怕一直在调整。
---
其中一个做美工的朋友,他说:
“我现在接一些商业稿子,也会画自己喜欢的作品。前者养命,后者养心。两者之间没有界线,是命和心在一起活着。”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土,但我特别信。
因为我们终究活在现实世界,现实是要吃饭的,是要交房租、请爸妈吃饭、给孩子买雪糕的。
你有再大的兴趣,也不能每天靠它煮白粥喝。
---
我现在不怕回答“你是为了兴趣,还是为了赚钱”这个问题了。
我会说:
“我一开始是因为兴趣做这件事的,
但我希望有一天,能靠这份兴趣养活自己。”
这句话不土,它很真。它不是口号,是愿望。
---
有时候写完东西,我也会点开打赏页,看有没有人“请我喝一杯咖啡”。
大多数时候是空的,没关系,我自己给自己倒一杯。
我告诉自己:
等哪天有人请我喝,我就把这篇文献给那杯咖啡。
如果没有也行,我知道我写下来的这段,是我自己愿意留下的脚印。
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见,
是为了我自己知道:
“我当时,真的这么想过。”
在此感谢@為人而建
他在留言板上提出了“价值重要”
我承认他说的有道理,但“价值”这两个字,落在现实里,究竟是什么意思?谁来定义?它是社会赋予的,还是自己发现的?
我想到康德那句哲学金句——“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也想起尼采那句更野的——“你要成为你自己。”
所以也许我们做每一件事时,都在试图在这三种动力之间找个平衡:
兴趣是生命自身的律动,它让人沉浸、愉悦,不问回报;
利益是社会结构的反馈,是我们能否被接住、被回报、被看到的方式;
价值则是更高一层的东西,它是你在某个深夜反问自己:“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时,那个你愿意对自己说出口的答案。
有时候我们会三者合一,像是找到了一份“天命工作”;
有时候三者分裂,你只能选一个牺牲另外两个。
而成长也许就是这个过程:
你学会在失去兴趣的时候靠价值坚持;在没有回报的时候靠兴趣撑住;在看不到意义的时候,靠一点点利益让自己别倒下。
所以,别太快否定兴趣,也别太轻看利益,更别神化价值。
它们都是人类为自己点起的火,在寒冷、黑暗、不确定的人生里,照亮一点点路。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