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聲音先於文字的思考模式
IPFS
看了@鹿娜的彼岸王國 的〈無限擴張HANSA城〉這篇故事後,突然冒出一個想和大家討論的念頭。
鹿娜在回應中提到:「我其實是那種語言先於圖像的人。」這句話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思考模式。我發現我似乎也傾向這種類型,只是對我來說,腦中的「語言」更接近「聲音」,然後才會轉化成文字或圖像。
我聽說有些人是圖像式思考,有些人則是腦中會直接浮現文字。那你們在寫作時,腦海裡出現的會是文字?聲音?還是畫面呢?
像我在唸誦經文的時候,主導的也是聲音。只有當我特別去想經書上的字句時,經文的內容才會在腦海中以文字形式浮現。
還記得當初想把〈大悲咒〉全文背下來時,花了非常多時間。愈想牢記每個字,反而愈背不起來。一開始我以為是因為經文雖然用中文寫成,但其實是佛教的梵音音譯,難以理解意思,所以才難以記憶。
但後來我發現,真正讓我卡住的,是我太執著於「記住文字」。其實,只要記得聲音就夠了。
於是我改變方式:每次唸誦時,就專注地看著經書,慢慢唸出聲音。這樣重複幾次後,我開始嘗試放下經書,在腦中啟動「播放」模式,讓聲音自然地從嘴巴流出。這樣練習幾遍後,竟然真的能夠一字不漏地唸完整篇〈大悲咒〉。
對我而言,語言的起點是聲音,早於文字。有一次我甚至經歷一個奇妙的瞬間:聽見一段英文語音時,在還沒轉成文字、也沒思考內容的那一剎那,我竟然完全明白它的意思;但當我試圖將它轉換為文字來理解時,反而又變得模糊起來。
這讓我一直很著迷,也想知道——
你是語言思考派,還是圖像思考派呢?
如果是語言派,你的語言,是先聽見聲音,還是先浮現文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