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綴》「市民六格精選」微策展

市民六格精選✖️給自己的情書

為人而建
·
·
IPFS
·
《後綴》「市民六格精選」微策展✖️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 聯名活動

今年八月與九月 @自由寫 「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
(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
(九月:標記回憶的位置與意義|客座作家:楊翠)📍

我寫下了兩部選集✍️
《給自己的🎁三個錦囊》
《三隻小豬🐷都是我》

回顧這兩個月的徵文🔙
我選出六位文友寫給自己的情書💌
邀請市民們一同賞析📖


1️⃣八月|第一天

在你人生中某一天裡的一個特定時刻,可能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夜晚的靜謐反思,或者其他對你而言深刻的時刻,它如何在你的人生中留下印記?它可以是平凡的日常節奏,又或是有其意義的轉折點,在這個時刻,你看到的事物、感受到的觸動,讓你有著怎樣人生的體悟?

🌇 黃昏裡的祈禱 @郭強生

當黃昏緩緩落下,人生也進入最後的黃金時刻。這篇文章從里爾克的詩句展開,以極為平靜、甚至帶點俏皮的口吻,談論「等死」這件看似禁忌的話題。💬

郭強生老師一邊拆解對老年的幻想與浪漫,一邊正視身體與時間的不可逆。🌿從電影《詭老》的一天老去,到謝賢《殺出個黃昏》的蒼涼江湖,處處折射對生命終點的坦然凝視。

「人生中的日出只有一次,日落也只有一次。」這句話像是暮色中最後一抹餘暉,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也許就是學會在黃昏時刻靜靜佇立,既不逃避,也不矯飾,與攀升與沉淪共存。✨


2️⃣八月|第二天

在某一餐飯裡,可能是與別人共享的時光,又或是獨自吃飯。你處於家裡、自己的城市,或許在異鄉,在那個場景,你吃著眼前的菜式,咀嚼的當下,有著怎樣的心情,那一餐飯,反映了怎樣的人生故事?

🍽️ 那一顿法国家常菜 @jaded.chen

有些飯,吃著是飯;吃完了,是路。這篇文章在細膩的筆觸中,記錄了一頓毫不起眼、卻命運轉折的家常晚餐。秋日黃昏的法國小鎮、紅白格桌布、梨派的甜香、李子酒的酸韻……每一個細節都像被靜靜折疊進記憶的抽屜裡。🍂

那一夜,兩個年輕人沒有高談理想,也沒正式說「未來」,只是坐下來,在異國的廚房裡,默默吃完一頓飯。從此,兩條人生軌跡開始交疊。🛤️

這不是浪漫小說的高潮,而是生活真正的開始。廚房的溫度、飯桌上的沉默、父親那句「你得照顧她」,像一道無聲的儀式,將命運輕輕轉向。✨


3️⃣八月|第三天

你閱讀過的某一本書,它如何進入你的生活,又或是對你有著怎樣的啟發?它可能改變了你、又或者陪伴過你。說說你跟書中故事的連結吧,它如何在你的人生旅途中留下痕跡,成為你成長中被記住的一部分?

🌧️ 三日書|第三天|何不認真來悲傷,擁抱自己 @si薰

悲傷不是敵人,而是一道需要被看見的光。這篇文章像一封寫給自己的長信,穿越父親生病、離世的歲月,也穿越那個外表堅強、內裡脆弱的自己。💔✨

在郭強生老師的文字陪伴下,你緩緩鬆開偽裝,學會與內在的自己對話——不是逃避,而是接納;不是壓抑,而是擁抱。每一段文字,都是與悲傷對坐、與自己和解的練習。

「讓悲傷成為記憶的光」,這不僅是一句話,而是一個轉念的契機。當我們允許自己好好悲傷,也才真正為心靈開了一扇窗,讓陽光與雨水同時灌進來。🌿🫂


4️⃣九月|第一天

寫一個你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它可以是一個瞬間、一段時光、一件事、或一個人。這個轉折點可能讓你踏上一趟沒有想像過的人生旅程,或者它可能改變了你的人生方向。

🛠️ 电钻、手锯和那一点黑色生命力 @yomi

有些门,是为了猫开的;有些门,是为了自己而破的。這篇文章以一場看似簡單的 DIY 行動,打開了深藏內在的力量之門。當電鑽穿透木板的那一刻,你也穿透了長久以來的性別框架與自我設限,讓那股被壓抑的「黑色生命力」瞬間湧現。⚡🌪️

在木屑飛舞與轟鳴聲中,你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重塑結構——不只是物理的門,也是心理的門。這是一場「合法破壞」的練習,也是從「她」變成「她自己」的覺醒。從柔順的角色,轉向能創造、也能拆解的主體,那一刻,你真正握住了屬於自己的力量與主導權。🔥✨


5️⃣九月|第二天

寫一個你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不論時間長短,不論他人評價,你覺得你最接近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或者實現了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

🕰️ 我的記憶無須核對 @Jeger

有些「高光時刻」,不是燈火通明的舞台,而是靜靜轉身、與過去和解的一刻。多年後重返校園,你拉著新婚妻子走進青春的舊地,卻發現往事如蜜餞失味,再也嚐不出當年的滋味。🍬🌿

記憶不需被考證,它存在於身體的氣味、迴廊的迴音與那句輕輕的「謝謝妳來接我」。這不只是一次返校,而是一場靈魂的畢業典禮——告別那個孤僻、倔強又迷茫的自己,也迎來那個願意牽手同行的現在。🎓🤍


6️⃣九月|第三天

寫一個源自內心的恐懼。現在回頭看,你懼怕過、掙扎過,最後可能克服了,也可能基於某些原因還沒有。你心底如何與這個恐懼共存?它怎樣影響著你?寫下你對這份恐懼的理解。

💼 三日書之三|標記回憶|下不了班的心 @KJOH

有些恐懼,不是關於黑夜,而是關於白天太長。這篇文章以細膩又誠實的筆觸,寫下那個「下不了班」的靈魂——一邊扮演稱職的大人,一邊害怕在格子間裡,慢慢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個小瞬間。🌙👶

真正的害怕,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不在場」成為習慣:晚安故事被代辦事項取代,陪伴被績效吞噬。你用恐懼當成一盞偏離航道的指示燈,提醒自己——只要還會怕,就表示還在意;只要還在意,就還有機會。這不是脆弱,而是一種深層的清醒。✨🕯️


再次邀請各位市民一起參與 《後綴》「市民六格精選」微策展 🙌
@Jeger 說:

這不必是嚴謹的評論,更不一定要高談闊論。既然是微策展,就可以任憑直覺,像在逛市集一樣,隨興地把你喜歡的放在一起。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為人而建只分享給懂得珍惜的人。 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 策略、觀察、人性——寫給願意看懂的你。 文字留痕,不為喧鬧。 若你能讀出其中的節奏,那我們或許早已在某處相遇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Between Yes and No🌓
3 篇作品

Between Yes and No🌓Day 3|The Comfort That Shouldn’t Be⚖️

《逆流而生🌊三部曲》
4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