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造房思琪-----東亞文化如何用“成長”懲罰女性受害者

Jules Vela
·
·
IPFS
·
“你要提高認知。” “你要學會辨別。” “你要變得堅定。” “你要內省,不要再說這些了。”這些東亞文化用來矇蔽暴力、轉嫁責任的高級審訊術。讓受害女性剛從廢墟裡掙扎出來,還來不及療傷,就要開始檢討,檢討自己身為女性的罪過!這些喋喋不休的東亞審判女性之罪的話,已經奴役了女性幾千年,並不新鮮,但在今天這個場景依然有用。

💮💮💮💮💮💮💮💮💮💮💮💮💮💮💮💮💮💮💮💮💮💮💮💮💮💮💮💮💮

一、“你聲音太軟,所以被選中”:受害女性的“原罪”製造機制

那天我聽見一個小姐姐的講述。
她從沒談過戀愛,被一個男人“追求”——其實是被瞄準,被獵殺。
戀愛時他彬彬有禮、細緻體貼,並說詳細描畫以後兩人的婚後生活,各種甜言蜜語,使勁渾身解數,讓她相信自己,睡過之後卻判若兩人,開始對她冷暴力,忽視,當著她的面視若無人玩遊戲,冷嘲熱諷、羞辱打壓,PUA話術一套一套地用,指使她做家務,信息也不再立馬回覆,甚至根本不回覆。她困惑、崩潰、難過,像許多曾經相信愛情、相信善意的人一樣,驚恐於這個世界為何藏著這麼黑暗的深井。終於在這個男性的再次羞辱她蠢做不好事後,選擇了分手。雖然正中這個男性的下懷,但這似乎也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了。

她羞恥、抑鬱,鼓起勇氣在一個匿名社群中講述經歷,這群陌生人在聊人性的黑暗,正好問到她,因為她已經呆了很久了。她於是鼓起勇氣說出了這段經歷。大多數人都是見怪不怪,有些無聊的對視。挑眉,瘪嘴。

一個之前對著大家講福柯,講 taker and giver,講權力結構的 A 男性,一副語重心長的鄭重地說道:「小姐姐,我聽你發言,你知道你有什麼問題嗎?」

哈?她有什麼問題?

他們之後都沒有說故事裡男性的半句不是,而是在這個 A 男性開腔之後,彷彿都找到了話題的方向。

一起圍攻挑剔起這個女性來。

A男的說:「你聲音太細了,講話又軟,看起來就很好欺負。」

然後自以為詼諧地說道:「所以狼才會盯上羊!」

A女的說:「是的,她說話太像個孩子了,沒一點氣場,弱弱的,當然容易被騙。」

B女的說:「騙子都會挑人的,挑好下手的!你知道嗎?」

C女的說:「你要成長,向內求,不能這麼幼稚,這次的教訓,你真的認真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了嗎。」

一個戴眼鏡的B男彷彿打圓場般溫柔地說道:「我覺得你這樣簡單單純的女孩子很好。不用改變!」

C男跳出來嘻嘻笑道:「我和你口味一樣!」說完對眼鏡男心照不宣地一笑。彷彿預見自己成為她的下一個黑暗記憶。

emmmm,這真是一個讓我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東亞女性受害者的審判現場。

每一句話,都不是在說施暴者。每一句話,都在審判她為什麼「沒防住」,甚至已經又有新的「狼」盯上這隻受傷的「羊」。

總是這樣,總是這樣,我沒看膩,你們還沒演膩嗎?施暴者他的惡不用審判,不用提及,但是她的「問題」一定要從頭到腳地被集體放大、審判、修正:

於是,這個女性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了一個滿身漏洞的羞愧者,圍觀的人都變成看似偉大的提點者,她要認真、誠懇地感謝大家,幫助她發現自己的問題。

哈哈,她經歷的不是男性的犯罪,而是自己缺陷的人生課題;她的創傷不是傷口,而是一個個人成長的機會。

這些人或是「溫柔」、或是「關心」、或是「冷漠」,高高在上的,審判這個「青瓜蛋子」,讓她認真檢討自己的錯誤,再誠懇地跟大家道謝,謝謝他們讓她發現——原來所有的錯,都是她的錯!

Disgusting!

在這個文化中,女性永遠要為自己的受傷承擔責任。她不是「被害者」,而是「沒修煉好」的失敗者。她不是「說出真相的人」,而是「沒看清現實的人」。男性作惡,永遠都是女人太愚蠢,太不自愛。男性總是可以用玩笑把犯法變成女性的自我審判。

二、“你要成長”:內耗式進步話術的文化懲罰
“你要提高認知。” “你要學會辨別。” “你要變得堅定。” “你要內省,不要再說這些了。”
這些東亞文化用來矇蔽暴力、轉嫁責任的高級審訊術。讓受害女性剛從廢墟裡掙扎出來,還來不及療傷,就要開始檢討,檢討自己身為女性的罪過!
這些喋喋不休的東亞審判女性之罪的話,已經奴役了女性幾千年,並不新鮮,但在今天這個場景依然有用。
一個女性剛從暴力的廢墟裡走出來,腳步還不穩,眼淚還沒乾,就已經被推上“自我修復”的刑台,逼迫她再次證明自己“配得上被理解”,進入一場又一場新的暴力,直到她學會閉嘴,對男性的惡可以“大大方方”的說,沒什麼,男人嘛!
東亞文化對女性的「成長」定義,為什麼不是自我實現,而是吞下恥辱、演好懂事、不再發聲?
為什麼她必須學會不哭、不說、不鬧?
為什麼暴力總能被包裝成她「還不夠成熟」?
為什麼永遠是女性要負責“成長”? 為什麼成長意味著“閉嘴、吞下去、不再講”?
為什麼要自責?
因為是女人嘛,在東亞,生而為女,你要真的很抱歉,你不帶把,你沒有根,所以你永遠都是錯的。東亞女人的原罪。啊,為什麼我要加個 東亞女人喃?
因為我們特別擅長 審時度勢的東亞男性,在面對非亞洲女性的時候,特別是歐美女性,能夠一秒把三觀和 國際接軌。變臉的速度也是世界一大奇蹟,值得載入世界紀錄,應該沒有人能夠打破。


🌸🌸🌸🌸🌸🌸🌸🌸🌸🌸🌸🌸🌸🌸🌸🌸🌸🌸🌸🌸🌸🌸🌸🌸🌸🌸🌸🌸 


✿❀✿✿❀✿✿❀✿✿❀✿✿❀✿✿❀✿✿❀✿✿❀✿✿❀✿✿❀✿✿❀✿✿❀✿✿❀✿✿❀✿✿❀✿

三、“她這樣很好”:偽善的讚美,是性資源積累的前奏
有個男的說:“我覺得她這樣很好啊,純潔、溫柔,不需要改變。”
但你能感受到他那句話裡的假象。
他不是在保護她的“好”,他是在標記:“這種女生,好騙,好上手。”安慰幾句,就能睡到。
他不是理解她的痛苦,而是在等待下一個機會,成為她下一個“最黑暗的回憶”。
東亞文化從不欣賞女性的強大, 它只欣賞女性好掌控的柔弱,只讚美女性不反抗的善良。方便這些爸了個根的,輕鬆拿捏!
他不是欣賞她的好,而是在盤算這種人多好上手、多容易操控。說幾句甜言蜜語,她就會心軟;給一點回應,她就會掏心掏肺。
他不是理解她的痛苦,而是在等待下次出手的機會。
東亞文化從不獎賞女性的強大。 它只擁抱順從、讚美善良,把那些不反抗的溫柔女孩塑造成最安全、最無害、也最適合利用的對象。

四、「不要在公共場所講這些」,再配上一副過來人的「為妳好」表情,完成了:羞辱 + 沉默 + 再教育 三部曲

當女性受害者試圖說出來,畢竟敘述也是一種自癒,也是一種提醒別的女性。但只要女性在公共場合講述自己的遭遇,總會立刻有另一位女性靠近、壓低聲音說:「這種事還是在私下講比較好,別在這裡說了。」

這不是出於真誠的建議,而是一整套社會工程的啟動鍵,更是一場隱秘的雌性競爭。「我們」都這麼聰明地選擇不說,你偏要出這個頭,真讓人討厭。於是她們打著關心的幌子,展開熟練的三部曲:

一、羞辱:先指責她太「軟」,說她「像個孩子」,讓她自責; 二、沉默:不許她哭、不許她講、不許她影響氛圍,逼她閉嘴; 三、再教育:以「成長」的名義,要求她自我修復、放下過去,最終完成男性犯罪的完美隱身術。

五、房思琪不是個案,而是被文化製造的

「房思琪」不是不夠聰明。「房思琪」不是「陷得太深」。 「房思琪」是東亞父權文化精心製造出來的。

文化讓她羞恥、自責,讓她覺得自己「應該早知道」、自己「太天真」,再用「成長」這副枷鎖封住她對世界最後的一絲信任。

每一次女性講述後的「再一次羞辱」,每一句「妳怎麼那麼傻」的冷言,每個「妳這樣當然會被玩弄」的評論,都是在親手製造下一個房思琪。

林奕含,一位「完美受害者」:她美麗、聰慧,是滿分考生,是閃閃發光的年輕女孩。她用文字、用書稿、用自殺,讓我們看到東亞父權的邪惡。她從未期待一次就能改變世界,只是想透過那本血淚凝結的小說,把東亞文化的暴力現實撕出一個小小的裂縫。

但這個社會並未醒來。 它只是讀完這本書,然後更高效地複製下一個受害者。

✿❀✿✿❀✿✿❀✿✿❀✿✿❀✿✿❀✿✿❀✿✿❀✿✿❀✿✿❀✿✿❀✿✿❀✿✿❀✿✿❀✿✿❀✿

✿❀✿✿❀✿✿❀✿✿❀✿✿❀✿✿❀✿✿❀✿✿❀✿✿❀✿✿❀✿✿❀✿✿❀✿✿❀✿✿❀✿✿❀✿

六、西方在懲罰加害者,東亞卻在訓練受害者沉默

林奕含,台南女中第一名、台灣科展冠軍、學測滿分。她曾是最被期許發光的女孩,卻在17歲被補習班老師誘姦,陷入長年憂鬱深淵。

她三度自殺未遂,長期接受精神科治療,最終在26歲那年,用一根繩子結束了生命。

她留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用她未竟的青春與文學,把東亞文化對女性身體、欲望、沉默的暴力結構撕開一道口子。

她不是一個人的悲劇,她是整個東亞社會把「她太天真」、「她自己也有錯」、「她應該學著成長」的刀子,一刀刀插進每個女性身體裡的具體案例。

她死後,台灣社會一度震驚,補習班「狼師條款」在輿論壓力下通過,2020年「通姦罪」也終於被宣告違憲。

但我們必須問:若她沒寫書,這世界會聽見她嗎?若她沒死,誰會相信她所說的都是真的?

當歐美社會經歷#MeToo浪潮,越來越多女性站上公共舞台,她們講述的不是「自己的失敗」,而是「別人的犯罪」。

她們有法律援助、有媒體曝光、有機構庇護──施暴者會面對法律懲罰、事業崩毀、社會唾棄。

而在東亞──女性若說出類似經歷,迎來的卻是:「妳當初怎麼沒看出來?」「妳太天真了」「妳應該提高警覺」。

她們面對的不是制度保護,而是群眾冷嘲熱諷和長輩式訓話。

在歐美,講述是一次解放;在東亞,講述是另一場受難。

不是東亞不懂房思琪說了什麼,是它根本不在乎。

東亞父權文化從不關心真相,它關心的是控制──控制女人的表達、感受,控制女人對世界的解釋權。

安靜安靜,懂事懂事,聽話聽話,安靜地死去,安靜地消失,安靜地被奴役吧。帶著痛苦的羞恥,讓男人們看見妳們的無力。

我始終無法釋懷的是,讓她閉嘴的,不只是男人。

那些幫兇,那些自己也是女人的女性。

妳們在叫受害女性閉嘴時,是想獲得「pick me girl」的桂冠嗎?

讓她們閉嘴、變強、長大,妳就不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了嗎?

妳們不敢質問是誰讓她受傷,是誰製造這套自責系統,是因為妳們太熱衷於扮演「東亞好女人」了嗎?

妳們要她檢討自己,是因為這樣能換來男人的肯定與注視嗎?

成長,不該是女人學會隱忍的代名詞。成長,應該是我們終於能把錯還給真正有錯的人。

讓應該接受懲罰的男人受到懲罰,是的,這目前很難做到。但這件事真的很難理解嗎?

每一位發聲的女性,都是一個小小的光點。她們集合起來的光速,可以照亮彼此前路。

請不要一邊纏腳,一邊滅光。 就算妳熱愛黑暗,也請別阻擋別人向往光明。

 ✿❀✿✿❀✿✿❀✿✿❀✿✿❀✿✿❀✿✿❀✿✿❀✿✿❀✿✿❀✿✿❀✿✿❀✿✿❀✿✿❀✿✿❀✿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ules Vela 關注性別、文化與結構性不正義 揚帆於靜默深處,尋光者不孤 。✨ Writer on gender, culture, and structural injustice. Sailing beyond silence, seeking voices from the ligh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東亞“快樂”:無限複製製造龐氏騙局與暴力

張韶涵、東亞麻瓜、烏合之眾、平庸之惡、動物農莊

簡中的快樂:製造蕩婦紀錄,讓蕩婦社會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