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奈谈(十八)
佛奈谈第十八期,2025年11月1日。今天,我打算讲讲第一性原理。
注意力与权力循环机制
在多数人际冲突里,表面上看是“谁对谁错”,其实底层是一套更隐秘的机制:注意力与权力的循环交换。它决定了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挑衅、制造情绪;也决定了为什么我们一旦被激怒,就会感觉“又被带走”。 一、注意力是最基本的能量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注意力就是一种能量形式。谁能吸引并维持别人的注意力,谁就获得了某种“心理上的位置”。在健…
象征权力:解锁权力心理游戏的“钥匙”
象征权力不是靠暴力维系的,而是靠“让人相信它是真的”。当我们开始质疑这种信念,权力的魔法就被解除了。
“同心圆结构”概念引论:一种权力拓扑的结构性分析
本文提出并阐释“同心圆结构”这一权力拓扑学概念,用以刻画当代中国特有的权力、资源与话语权分布格局。与经典的“金字塔式阶级结构”不同,“同心圆结构”并非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唯一维度,而是以“信任等级”与“血缘/私人忠诚”为基础,形成由内向外递减的多层权力环。该结构有助于解释现代威权体制下资源流动、信息失真与责任转嫁的制度性…
全球权力的命门:无知、服从与执行者的觉醒
一、权力的三重命门 在任何政治形态中,无论它披着民主、威权还是宗教的外衣,维持统治的核心往往都收敛为三条生命线: 无知 —— 让被统治者无法看清全局,只能在既定的叙事坐标系中行动。 服从 —— 通过制度化的习惯、惩罚与奖赏,使行动不必经过独立判断即可自动发生。 规则解释权 —— 让语言与法律成为自我循环的权威,权力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
违宪国家的合法日常|“统治术的高级阶段,是合法违宪”
宪法对人民是天条,对权力是参考意见。写得庄严,是为了方便将来违宪时更好包装成“必要之恶”。
《道德经》有可能老子只讲了一句
《道德经》是老子所著吗?大概率不是。不过,《道德经》中可能只有一句是老子所言,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余内容应该全部是他人基于这话的理解进行的解读,也就是说这句话是《道德经》的精髓、核心。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通俗、直白,而且易于传播。
《道德经》新解:第76章到第81章
还原《道德经》本来面目!
《道德经》新解:第71章到第75章
还原《道德经》本来面目!
《道德经》新解:第66章到第70章
还原《道德经》本来面目!
《道德经》新解:第61章到第65章
还原《道德经》本来面目!
《道德经》新解:第56章到第60章
《道德经》本来面目
《道德经》新解:第51章到第55章
《道德经》本来面目
《道德经》新解:第41章到第45章
还原《道德经》本来面目!
《道德经》新解:第36章到第40章
第36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现代权力结构翻译:若想收回,就先大赐;若想削弱,就先扶持;这是权术之道,用“利”迷惑,用“恩”诱捕。 阶层含义分析: 天(皇权):欲掌全局,常施虚恩。 地(士大夫):策略为上,恩中藏刃。 人(百姓):受…
《道德经》新解:第26章到第30章
《道德经》第26章至第30章的重解,保持“天=皇权、地=仕大夫、人=百姓,道=规则、德=行为”的分析结构,并包含【提示】与【思考引导】部分:
《道德经》新解:第21章到第25章
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道德经》,这也许是其本来面目。
《道德经》新解:第11章到第15章
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道德经》,也许这才是本来面目。
《道德经》新解:第6章到第10章
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道德经》,当然这应该是《道德经》的本质。
文革:毛的理想社会就是独裁者支配一切
至今还有人认为毛发动文革是为了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或者认为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夺回失去的权力,一部份是为了建立理想社会。这种认识非常表面化,与中共将毛发动文革的动机解释为路线斗争一样表面化;将毛为了权力与建立理想社会对立起来。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定论,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