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2047年:如果香港成為新加坡————後中共時代的香港未來想像
中共瓦解,香港失聯。當政權崩潰、秩序真空,我們能否靠記憶重建未來?這是一個虛構的2047年想像:沒有國旗、沒有命令,只有市民撐起的城市自治。黎智英、鄒幸彤、黃之鋒……他們歸來或沉默,但真正撐起這座城市的,是那些從未被記住的無名者。

毛毛說:以後我們一起去函館生活吧!
好朋友毛毛一定要我在這裡分享一下她的日常和遠方,毛毛是香港人,也是公民記者,她經歷過社會運動,現在居住在日本。

「讓人看見香港光復的希望,是我們的工作」:歐洲香港人聯盟群像
認識了許多同樣在海外努力聲援的香港人,這讓他有種自己「再次成為香港人」的感受,是他人生重要的轉捩點。

革命之後的一種生存創作策略──顏色擷取樣本
作為一種不同於 《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時代革命》那樣的激昂熱血的行動,卻在革命熱潮過後,誕生了的一種溫和的關於命運探索的路線。

節錄《烈火黑潮》他們為香港而戰,卻回不了香港
七月一日香港立法會佔領事件,Mike見識了真正的警暴。凌晨時分,在立法會外示威區的Mike,憶述警察不斷攻擊示威者,「我所有的東西都被打破了,」像是防禦物、背包裡的手機、頭盔、甚至是他的頭。

音樂如何抵抗:唱歌無法推翻政權,但它讓我們沒被擊垮
音樂能做什麼?在街頭抗爭的煙霧與人群之中,一首歌無法阻擋催淚彈,無法抵擋逮捕令,也無法叫政權倒下。但它能讓人不再那麼孤單,讓城市的沉默裂出一點縫隙,讓那些快要被遺忘的記憶重新浮現。

港英殖民政府镇压“六七暴动”和中共镇压香港“反修例运动”的惊人相似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对比了香港1967年“六七暴动”和2019-2020年反修例运动时,港英政府和中共(北京和港府)的态度、各项措施、舆论宣传、警察形象、善后处置,可谓一模一样。

終於,這套電影,可讓這片土地上的人看到
願歸來,仍是《少年》

最聰明的決定往往從最愚蠢的方式呈現
促使我今天對原生家庭重新產生了思考,居然是因為我在經歷20年的夜遊人生活重回牛馬軌道,以及因為生物鐘作用下,在房間照進的第一縷陽光自然醒後刷手機看到的一篇以哲學角度講解圍棋的十分鐘“長”視頻。
又一個六月,我卻失語了
由「敢怒不敢言」,到逐漸變得麻木,沒有東西要說,曾是三十多年前中國的一代人的寫照。如今,同樣的走向,似乎也正在香港,及自身上演。

虛作無聲
睡前聽《榮光歸香港》,就聽到這首《虛作無聲》。這首歌我從未聽過,但歌寫得太好,唱得也太有感染力,一下子把我帶回到5年前那烽火連天的日子裡。我這才想到將這首歌放出來。相比原版,許東晴唱得更好,感染力更強。

一封台灣女孩寫給香港的情書
本文寫於 1 July 2012,張貼於FB Notes,
大時代下的香港大事記(2020年)
2023年,一本名為《未完待續》的紀念冊由山道文化出版,幾經輾轉,我在山道文化即將結業前夕購得此書,覺得有必要紀錄下來這些事情,於是將自己覺得重要的事進行分類,归纳整理,呈現出來。

作為記者,我不想談“倫理” 我只想講四個故事
無名氏質疑江雪的“倫理事件”,我知道已經一週了,概因關於白紙的兩篇報導恰好我被編輯約了一篇海外,江雪則寫了國內。我個人並不認識江雪,只不過因為byline挨在了一起,便被不少朋友問起。這算是我的一個利益申報。那麽既然江雪回應了,正反雙方都有了敘述,我也可以就此跟進討論。
六月
在這個時間段,還是要寫一下那些年的歷史

黑日 韓麗珠 | 後感。
我想,要弄清楚的是,確認自己心裡的恨,容許自己心裡有恨,然後照顧這恨意,安撫這恨意,是一個層面的事;而立志在以後的日子,以仇恨作為基礎和行動,以達成某種目的,是另一個層面的事。——《黑日》韓麗珠 Readmoo讀墨電子書

2022台北國際書展
我覺得世界很殘酷,即使我們很努力的想要把自己知道的、對大家有用的資訊散播出去,偶爾也會面臨只能對著空氣義憤填膺的窘境。

《時代革命》觀影心得
隨著在受困理大的時間越拉越長,有手足拿著路線圖,試圖從漆黑潮濕的下水道離開,而在地上的人焦急的等待著。當水越淹越高、身旁蟑螂四竄、空氣稀薄而無聲,活著好像變得奢侈。

《少年》觀影心得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沒有天理的黑暗中,我們並肩前行、緊握每一雙手,一步一步的邁向光明。

沉默中綻放的積極抗爭-連儂牆
連儂牆的意義除了抗爭以外,更多是的一同堅守信念的力量、是「齊上齊落」的陪伴、是即使相隔兩地卻不惜用盡一切方法傳達支持的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