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第十集:明白自己該怎麼幹的那一刻,我從讀者變成了說話的人
我被上了寶貴的一課,不是在教室裡被老師講解,而是在文學與人生交疊的縫隙裡,突然意識到:真實不是還原,而是生成。
《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第九集:頤指氣使的,是那個終於擁有語言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孫子,是懦夫,是可憐蟲,但在寫小說時,我是賊膽包天、色膽包天、狗膽包天。
《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第八集:他從高密走出來的那年,我們這裡正在起飛
他從高密走出來的那年,我們這裡正在起飛。
《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第七集:用耳朵閱讀世界的孩子,莫言如何從孤獨中發現文學
那些平淡、日復一日、只為活下去的生活,最後成為文學的礦脈。
《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第六集:狐狸不來,鳥不理我,樹也不理我,我還是說下去了
文學創作與現實經驗之間最本質的矛盾:如果現實如此沉重、如此孤獨、沒有回應,我們怎麼還能保有想像?莫言的寫作不是來自幸福的幻想,而是來自孤獨的堆積、缺席的情感、與現實無法呼應的長期沉澱。
《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第五集:語言,是一種危險的天賦
「莫言」這個筆名,是矛盾的自我記號,一個話多的人,把最深的話寫進了書裡。一個曾被要求「閉嘴」的孩子,後來成為站上世界舞台的作家。莫言回憶童年說書的經驗,揭示了語言天賦的養成過程,也道出了母親對他口才的矛盾情感。在那個人人信奉「沉默是金」的年代,說話竟成為一種可疑甚至危險的才能。
《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第四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
這一段演講內容的潛台詞,不是單純在懷念母親,而是在說明他心中的倫理觀念從何而來。
《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第三集:母親的沉默,就是一種書寫。
本文為「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系列第三篇,本集聚焦莫言對母親的記憶。他用節制卻極為深刻的語言,描繪母親的一生,母親不哭喊、不伸張、不辯解,以行動教他什麼是尊嚴與誠實,這些片段是淺移默化生命寫作。
《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第二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
這是「莫言諾貝爾獎演講心得-講故事的人」系列第二篇。這一集,我想寫關於母親,莫言在演講中說到母親去世多年後墳墓被遷移的場景,他說「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這不只是懷念,是一種將最私密的情感,昇華為最廣闊的書寫根源。
《莫言諾貝爾演講心得》第一集:一個美麗故事的開端,不只是祝福
這是「莫言諾貝爾獎演講心得-講故事的人」系列第一篇。我將從他的演講逐段拆解。作為一個讀者、寫作者、也是一位女兒的心中感想,這不只是對演講的閱讀筆記,更是對生命、寫作與記憶的回望。
說書人重回劇場《一桿稱仔》
戲劇《一桿稱仔》透過演員飾演說書人的角色,讓文字重回口語,讓說書人重回當代,如同本雅明〈講故事的人〉一文所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