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愛裏找平衡》〈小兒難養,愛也是〉
一大清早的,小孩子第一個起床。 我知道他醒了,可是我的眼睛睜不開。 腦袋還沒完全開機,昏昏沉沉的。 天為什麼這麼快亮? 我好想要慢悠悠地生活。 小孩上廁所回來了。 他趴在爸爸的身上,說他想要吃的早餐。 說著說著,他的腳朝著我的方向, 一陣猛踢,皆落在我的左腹部上—— 「你幹嘛!?」 我拍了他的大腿一下,並喝止他的行為。 他的眼淚都快掉了下來。 我還…
《那些撿不盡的細枝末節》序章〈診間裡的兩個孩子〉
我帶著我那不省心的兒子進入身心科診所。 我提起學校老師說他嚴重對立反抗與情緒失序。 醫師回覆:「不就是沒被理解嗎?不被理解就會對立反抗,而且會從小叛逆到大!」 醫師的一句話,我潸然淚下。 雖然是在說這孩子,我卻有被說出過去的感覺。 這麼說來,看似只有育兒的我,也在救贖童年的自己? 我以為我懂孩子,直到這一刻,我才真正抬腳走進…

在陪伴中,看見孩子發光的樣子──《認真,就不輸了》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環繞著一個核心價值:當孩子被允許做自己時,他們才會真正用心投入。許多孩子表面上看似懶散、退縮,其實是因為他們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早已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而這份信心的重建,並不是靠外在成就堆砌而成,而是源自一次次被看見與被肯定的經驗。

為什麼人們對於自己『沒興趣』的事,不直接說『沒興趣』,而要用『無聊』來取代?
背後原因其實傷人

金錢是選擇與責任:烘培、種植到小型創業,美國親子共學的財商與投資啟蒙
這種深刻的學習,是任何單純的課堂理論無法取代的。

泥土中的溫柔教養
春天來臨,花園裡不只有花開,更有一家人一同耕耘的身影。在泥土間播種的不只是植物,更是孩子的勇氣與品格。

不給孩子選擇就是威權嗎?
圖片來源:Pixabay 要不要吃飯?要不要上廁所?要不要刷牙?要不要看醫生?要不要去上學?關於這些問題,你認為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是選擇題嗎?最近看到網友們在討論關於父母到底該不該給孩子選擇的問題,有些人說不給選擇是威權。但我認為選擇的前提是必須要有基本的判斷能力,而不是把人權及尊重無限上綱。

孩子不吃營養午餐,就是不懂感恩?
當孩子不想吃營養午餐,到底送不送?

關鍵守則讓你懂得鼓舞他人又受人尊敬:《教出優秀孩子的黃金教養法》
所謂「優秀」孩子的定義是什麼呢?

適度放鬆才能提高學習力
聽到許多家長抱怨孩子:「奇怪,回到家就只想吃東西或是想玩,都不會想先做功課!」這真的很奇怪嗎?

拋開填鴨式教育,我們的孩子更快樂了嗎?
「學習」有黃金時期嗎?

教養的困境,來自不理解孩子的求救訊號:《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
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該如何建立界限,也告訴我們可以同時兼顧「堅守底線」及「同理關愛」兩者。

七日書#6-6 接住孩子也是接住自己
寫下一個你理解了他人,或者與他人互相理解的瞬間。比如你跨越了文化差異、語言隔閡、生命經驗的落差,觸碰到了他人內心的那一個瞬間。

孩子的天賦一定等同於父母的期望嗎?
當天賦被壓抑⋯⋯

親子遊戲:乾橘子打嘴巴
關於體罰。
當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如預期,我們應該如何表達?
當孩子成績考差的時候,跟他說:「是分數爛,不是你爛。」算是安慰,還是推卸呢?
小孩不願意寫功課,很可能是玩得不夠!
寫功課跟玩樂不應該有一定的順序!

獨生子女真的比較自私嗎?
這兩天看到一則新聞提到有幼教老師表示「獨生子女的品性會偏自私」,您如何看呢?

《「家」是條必經的靈魂覺醒之路~~每個決策都是智慧累積的歷程》
💡小孩倚靠著父母學習長大,父母其實也在倚靠著小孩讓自己“真正”的長大,走向靈魂覺醒之路💡
為什麼大人總是喜歡騙小孩?
要求小孩誠實的同時,先問問自己做到幾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