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來都來了
由於案情實在太離奇,引發人們對一眾涉事男子進行“起底”,大家都對他們“迎男而上”嘖嘖稱奇⋯⋯

比絕望更絕望
有時候,人家的苦況,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有些特殊的困境,不是你說改變就能改變的⋯⋯

一切都是政治
這類關於新移民與本地財主之間的恩恩怨怨,從來都可以各執一詞,各有道理⋯⋯

別做傻事
親友都說他這樣等於慢性自殺,他卻反駁說既然可以出院,生活便要“全面復常”。

澳門學校變「空城」?少子化危機深度剖析|澳門教育系列(一)
作者:藝康(教育工作者) 當少子化成為不可逆的潮流,課室裡那些尚未坐滿的椅子,也許早已不只是統計數字,而是我們集體難以迴避的未來。 閱讀本文後你將獲得以下資訊: 澳門低出生率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國際數據對本地議題能帶來哪些啟發? 教育界正經歷怎樣的衝擊? 學者如何看待這場變局? 序幕 少子化(Sub-replacement fertility/Low fertility)作為全球共同面對的…

溫馨的錯覺
歲月的確在不知不覺間溜走,只是我們都不察覺吧!

噩夢反向
“今次這個夢境跟平時不同,像真的一樣,那個男人還跟我說了很多恐怖的話,我擔心他不會放過我。”洪家楠似乎已經不能自拔,無法從夢中的驚懼返回現實。

如何理解現金分享被調整發放條件?
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2025年5月29日澳門政府公佈調整現金分享派發資格/條件,新增了「2024年至少在澳門居留183天」的規定,但有八種不在澳的理由,可視為身處澳門的情況,包括在橫琴工作就讀,以及九個大灣區城市工作等視作身處在澳門,同等規定不適用於港台及國外生活的澳門人。 事實上,在官方發佈調整消息前,網上就因為傳出…

探索澳門特務程一鳴(三):How!
題外話:最近希望認真研究1949年後國民黨在澳門情報活動,如讀者有相關資料,極歡迎與16號聯繫。 作者:恆(澳門學16號作者之一) 這系列來到第三篇,前兩篇分別講述為何研究程一鳴,以及其生平,建議讀者先閱讀這兩篇文,然後再回來這篇文,閱讀體驗會更好。 1964年,國民黨駐澳門特務頭子程一鳴從澳門叛逃到中國,正式結束其長達三十餘年的…

假如可以再讀一次
有些事情總要在許多年之後才會明白,原來人生的幾件大事之中,讀書根本是最容易的一項。可不是嗎?

好笑得想哭
這個世界實在有太多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了,那些領導人巡視時總是要不懂裝懂,高調地說出一句閒話、兩點感想、三點希望、四點意見,底下的人明知道那是廢話都要大力鼓掌、認真學習、深感讚嘆,還要誓神劈願貫徹落實,結果自然是原本的安排被打亂,資源被消耗⋯⋯

好好活下去
社會上的大小問題都報導得喜氣洋洋,敏感話題一律不提,每隔幾天就鋪天蓋地轉述各種自high欺人的廢話,幾乎要把大家當成白癡了。

有心人
這些故事其實集中描述擠迫城市中各種脆弱的心靈,時代背景由二○一三年到疫情結束,一眾小人物在時代巨變中默默忍淚,苦苦掙扎,面對幾許風雨,承受無比壓抑。

進擊的船廠:漫遊篇
如同一位漫遊者,在荔枝碗船廠中行走,巨大的棚架下,只留下朽木和機械,空無一人。

澳門特首岑浩輝第一份施政報告說了什麼?
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2025年4月14日岑浩輝發佈了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這是一份非常簡短的施政報告,不計前言和結語,長度不到50頁。這也許是澳門回歸後最重要的一份施政報告,原因是它發表的時間節點澳門正在經歷一場根本的管治範式上的變化,澳門的未來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正如下面的內容會更詳細的分析到,施政報告…

關於命運的敘述圈套
書中不少情節提及新聞工作者的操守與立場,強調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重要性,又無可避免的寫到網絡興起改變群眾接收資訊的習慣。昔日帶領社會潮流的傳媒人敵不過新媒體的衝擊,各種苦苦支撐、苟延殘喘的狀態,在這個香港故事中展現得特別深刻動人。

抵抗虛無
電影花了不少篇幅描述眾人內心巨大的虛無,其實也是這個時代的寫照,誰沒有在現實的情場與職場遇過險、受過傷?

1小時走路看澳門:散策[外港碼頭-二龍喉公園]
經由外港碼頭來到澳門,很少人會選擇走路。如果你和我一樣,對隱藏在尋常路徑之外的風景感到好奇,那就跟我一起,從外港碼頭開始,走到二龍喉公園,看看澳門的風景。

小說家的奇幻魔法
所謂“進烤箱的好日子”,當然與烹飪無關,其典故來自詩人普拉斯(Sylvia Plath)把頭放進烤箱自殺一事,其實這個書名已為故事定調,在甜美的文字之中,盡是讓人難過得想死的成長苦況。

Mark O'Neill 新書談歐洲人在早期香港貢獻與遺緒
[今日澳門2025年4月1日訊]英國作家兼記者Mark O'Neill將推出新書《歐洲人在香港》,是他第18本作品,講述歐洲人在香港開埠以來的故事。原計劃聚焦愛爾蘭人貢獻,但最終擴展至其他歐洲族群,包括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