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悖论|为何日本故事更愿为“你”毁灭世界
在近代日本大量影视文学乃至ACGN作品中,一种以情感为绝对正当性的叙事结构频繁出现:主角为了某个“你”,宁可背弃普世伦理、挑战社会秩序,甚至选择毁灭世界。

金澤三文豪:室生犀星
最後一位金澤文豪是室生犀星。他應該是三文豪中,最早認識的一位。這「認識」是因為他是我喜愛的日本作家,堀辰雄的好朋友。但究竟他的作品是什麼,無從得知。某一天到見山書店,看到一套二手書日本文學書籍,赫然發現有《室生犀星詩集》,即買回家打算好好閱讀,奈何又是擱在一旁。所以趁著這次到金澤,好好的閱讀這本詩集,也好好的認識這…

金澤三文豪:泉鏡花
第二個金澤文豪是泉鏡花。 得悉泉鏡花這位作家,是因為一套話劇《高野山の彼女》[註1]。這套劇有一段改編泉鏡花的〈高野聖〉。為了欣賞這劇,我專程借書閱讀。那本書收錄了泉鏡花5篇作品,第一篇是〈外科室〉,當時已感到這作家擅長書寫魔幻意境。及後偶然之下觀看一套動漫《文豪Stray Dogs》(譯作《文豪野犬》),主角們的名字全是作家名字。泉鏡花在第一季…

書評•評書|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貓🐱
不知道是不是我們每一個都終將面對死神的人都覺得很多事情到時候再面對,再解決就好。可殊不知,死神和魔鬼都是說來就來。防不勝防。

金澤三文豪:德田秋聲
我並非第一次到金澤。第一次已是2017年,那是為了跑金澤馬拉松。那時所到之處,盡是著名景點如兼六園、金澤城、金澤21世紀美術館等。當時曾到訪得一個小館介紹金澤三位著名作家,即泉鏡花、室生犀星、及德田秋聱。只是我對他們一無所知。及後閱讀文豪們作品,吸引我想在再到金澤一次。這次襯著家族旅行,決心安排到他們的文學館一遊。 金澤…

川端康成 短篇小說《皎潔的圓月》讀後感
川端康成 短篇小說《皎潔的圓月》八重子及靜江 主角的妹妹八重子來探望,主角很喜歡八重子及另一個妹妹靜江,他懷疑他與兩個妹妹不是同一個父親生的,因為他對她們兩人的個性和外表都極為欣賞,本來對於母親的傾羨之意都轉到了妹妹身上。八重子以前的舊情人,後來成為了靜江的丈夫。主角聽八重子轉述:「前一陣子,靜江的丈夫與一…

夏目漱石《少爺》探索主角的內心世界
一個從小個性正義卻叛逆的小子,後來提起精神念書,畢業後謀得了一個鄉下的教書機會...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
在這部作品裡,有關於「光」的複雜情感。

書評•評書|《咖啡冷卻之前》之五新書出爐☺️
可能就是這種人生中的種種際遇、安排讓讀者拜倒在川口俊和筆下的吧!至少,極平實的文字講述的卻是跌宕起伏、生生死死的故事,而這其中藏匿著我們每一個平凡人的恐懼、悲哀、悔恨和無奈。

書評•評書|若鏡子真能連接生死🪞
鏡子的故事很多,這只是其中一個。

作家的苦惱
不論是學生還是員工,經常會面對一種線,叫死線(deadline)。明明早已知道死線日子,卻無意處理,拖延至死線快到之時,才急起直追。過程抱怨自己何不早些啟動,事後痛苦記憶徹底刪除,然後進到無限輪迴。作家們當然也是經常要面對死線,特別是投稿到報紙雜誌。

體貼的貓咪
上次介紹《夢見帝國圖書館》,今次是中島京子的另一作品《體貼的貓咪》。我曾在〈作家的社會觸覺〉一文寫道: 一個文學作家,他可以選擇留在他所創造的世界,可以書寫他喜愛的東西,不用理會身邊的事。但一個關懷「人」的作家,會選擇去理解「人」,他就需要理解社會所發生的事,即要「在地」。

自由的圖書館
認識中島京子一定跟電影《東京小屋》有關。在電影節看的電影,因為主演松隆子,後來發現導演是山田洋次,配樂是久石讓,至於飾演晚年多喜,是聲演《哈爾移動城堡》女主角的倍賞千惠子。看完電影就想看書《東京小屋的回憶》。那時我是這樣寫: 小說中,這段戀情完全是旁枝,昭和年代的生活才是重點。

完美的犯罪,完美的愛
日本文學家東野圭吾的經典作品《嫌疑犯X的獻身》是我7歲時出版的推理小說,是經典代表作之一。小時候的我作風洋派,又或者叛逆,日本文學絕對是我嗤之以鼻的那一塊。我喜歡直來直往,有話直說,對於含蓄和內斂、隱晦式的表達極為不屑。過了20年,當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作品時,我卻被這樣的浪漫所感動。

書評•評書|日本「食知味」之:《鴨川食堂》的食物偵探
我真的不吃米飯。

東亞書房》「失敗者」的青春奇蹟!《不論今天還是明天都是喪家犬》電影原作出版,及其他藝文短訊
由三浦裕子翻譯的臺灣作家楊双子小說《臺灣漫遊錄》,與賽迪亞・哈特曼回憶錄《失去母親:一段沿著大西洋販奴路徑的旅程》日譯版(榎本空譯),共同奪得第10屆「日本翻譯大獎」,成為首次榮獲本獎項的台灣作品。日本推理作家伊坂幸太郎殺手系列作《螳螂》英譯版《The Mantis》,成為今年度英國推理作家協會鐵匕首獎6部決選作品之一。

七日書|四月十四日:日本
我覺得,如果人內心的情感可以讓日本作家們描述地這樣豐滿、病態、扭曲作直或者浮想翩翩,而日本這個國家又可以將古蹟、文化保留地這樣完好,一定是個太值得去的地方了。

《百人一首麤譯》前言
這一年,我做了一部ChatGPT不能翻譯的作品
神的棲息地
給認為自己可以輕易分辨對錯,分別什麼是正常與變態的人們。 有的時候世界會給你一種理論,告訴你除了這條路以外,你沒有別的選擇,除了接受以外你無處可去。而這種論述,有時候只是想強加某種價值觀、或是某種決定給你。這本書在我腦中,浮現出一隻蝴蝶,輕巧地越過戒備森嚴高牆的景象,每一字每一句。

流浪之月—凪良汐的孤獨小島
在京都大垣書店的書架上看到的凪良汐的書,因為旅行的偶遇,回來以後找了許多已經翻譯成中文的作品來讀。「流浪的月」比起「神的棲息地」,應該是更容易被普遍接受的作品,因為和「神的棲息地」不同的是,它有一個「看似合理」的結局。然而我覺得一個合理的結局,於凪良汐的創作美學而言是不相稱的,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