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寫給太一的81封信,層層解開、走進道德經

靜山篤書簡—寫給太一的81封信,層層解開、走進道德經

靜山篤

《靜山篤書簡》:一位現代隱士,寫給太一的81封信 當文明喧囂淹沒了內心的寧靜,他選擇上山,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找回那被遺忘的本質。他名為「靜山篤」,是這個時代的一位思想行者。 《靜山篤書簡》是一部寫給太一、也寫給這個世界的哲學書信。書中以《道德經》為經,山林為緯,融合道家、存在主義、西方政治哲學與當代

靜山篤書簡—寫給太一的81封信,層層解開、走進道德經

靜山篤書簡—寫給太一的81封信,層層解開、走進道德經

《靜山篤書簡》:一位現代隱士,寫給太一的81封信 當文明喧囂淹沒了內心的寧靜,他選擇上山,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找回那被遺忘的本質。他名為「靜山篤」,是這個時代的一位思想行者。 《靜山篤書簡》是一部寫給太一、也寫給這個世界的哲學書信。書中以《道德經》為經,山林為緯,融合道家、存在主義、西方政治哲學與當代

95 篇文章
更新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後記|一場寫給文明的慢信:道,走在字裡行間

以下是為整部《靜山篤書簡》撰寫的終章後記。它既是結語,也是一封留給讀者、太一、以及自己的未來信。 後記|一場寫給文明的慢信:道,走在字裡行間 這些年,靜山篤寫了八十一封信,從《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疑惑與開啟,一路走到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靜默與圓滿。 他寫的,不只是給太一的信,更像是寫給時代的…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終章》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真言不華,德行無聲;道止於靜,愛歸於無!

「天地的運行之道,是幫助萬物而不加以傷害;聖人的行事之道,是付出而不與人爭功。」這是整部《道德經》的結語,也是老子對「道」與「德」的最終詮釋——道的原則是:滋養萬物,但不干預、不掌控、不傷害。德的實踐是:盡責而無爭、無我而無害。從天地之道到聖人之行,從自然無為到德性無爭,這一章,是對整部《道德經》最寧靜、最深遠的收束。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80章,「小國寡民」老子的理想國,這不是世界的終點,但卻是文明的重新出發點。

我愈來愈覺得,老子所描繪的那個理想世界,不是一個「現代國家」,而是末世後的重建文明藍圖——就像一艘方舟,在洪水退去後,讓人重新找到生活的起點。小國寡民,意味著,回到最初的起點。若未來世界要再次重建,那可能是靠一個「選擇少欲而自由,選擇柔弱而堅定,選擇無為而不爭」的小國,而這樣的小國,就是「新天新地」的開始。

《靜山篤書簡》「天地正義三章」補述,寫於道德經(第77~79章)的前言與後語。

在現代政治語言中,「正義」是一個頻繁出現卻常被誤用的詞彙。它往往與審判、補償、懲罰、秩序、法律等制度性手段綁在一起。於是,我們總以為,只要惡人被懲罰、損失被歸還、爭執被裁決,那麼正義就已經「完成」。但老子說,這樣的正義,不過是表層的對等;真正的正義,是與「道」相合的運行法則,是萬物自然間的調和與生養。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9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正義的終點,是和解!

這是老子「天地正義三章」的最後一章。正義不是讓我們站得更高,而是讓我們願意蹲下來理解彼此的傷;正義不是讓我們名正言順地懲罰對方,而是讓我們終於可以說出:「讓我們停在這裡,不再向前推怨。」⋯⋯「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怨恨不止於勝,正義不終於罰;化干戈者,當先化心。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8章,「實踐正義的手段,也必須是正義的」;正義的目標若採用暴力的手段,那麼建立起來的不是正義,而是下一場暴力的序章。

當正義由「恐懼」及「仇恨」來執行,它就不再是正義,而是新的專制。若要真正達到這種無爭卻能勝的境界,再也沒有比「水」更好的方式。在最仇恨的時刻選擇寬容,在最有力量的時候選擇不復仇,這才是真正的力量,真正的德。

《靜山篤書簡》補記|寫於第78章之後——用水之德,化解當代的仇恨與對立!

太一: 昨日談到老子「以柔勝剛」的智慧,我們從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清算講到中國共產政權的崛起與墜落。這些歷史一再證明——正義若由仇恨完成,最後將留下更深的仇恨;革命若靠暴力實現,最終仍需面對重建的困境。 但這樣的警訊,並未成為當代政治的集體記憶。 中東的血與火,讓正義無以為名 以巴衝突仍然如烈火燎原。哈瑪斯與以色列的仇恨…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7章,「天之道,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靜山篤書簡》第七十七章的信件草稿,結合《道德經》與羅爾斯的《正義論》,從山居靜思出發,探討「天地之道」與「社會正義」的深層對話:

《靜山篤書簡》關於羅爾斯的《正義論》,寫在道德經第77、78、79章這《天地正義三章》之前!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多麼像羅爾斯在書中所說的——正義不是讓強者愈強、富者愈富,而是在差異中拉出公平,在制度中讓最弱者受益。這一刻我終於明白,我們年少時用熱血所尋的「正義」,其實並非虛無抽象——它可能是天道的自然規律、是天地間默默進行的調和運作。只是,我們當年太年輕,還無法懂得它的…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剛者易折,柔者長存;萬物從柔,惟人好剛」。

真正懂得「處上」的人,從不逞強;真正的強者,總以柔姿藏鋒;反倒是那些日日強言、處處高位的人,最容易失去方向,看不清局勢的變化。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5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國家不是為了人民而誕生的,而是為了收割人民與徵稅的效率。

斯科特舉例:古代的農民經常逃亡,只要能逃離國家,他們便會躲進山林,重拾狩獵與遊動。因為國家的「秩序」就是——稅收、徵兵、苦役與疫病。現代的中國不也是如此?在「維穩」、「脫貧」、「清零」的旗幟下,多少人民失去了發聲的自由與生活的彈性?當一個青年寧可選擇「躺平」,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那不是他的失敗,而是體制之病,已深植人心。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死亡不能成為治理的工具!

當你讓人民長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你或許能短暫維持秩序,能讓一切看起來井然有序,甚至有足夠的「正當性」去懲罰所謂的異端或反抗者,但這種秩序,是脆弱的,是建築在死亡恐懼上的空殼社會。這樣的統治,只是以「畏死」來換取服從,而不是讓人民真正信服或認同。一旦人民不再怕死,這一切便會崩潰;而當你習慣了「殺」來維持統治,便會一步…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3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真正的勇敢是勇於不敢!

老子主張:「勇於不敢」才是真正的勇敢。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當時,整個社會都被煽動去「勇於敢」、去「鬥爭」,孩子舉起拳頭打老師,學生揭發父母,全國充斥著一句話:「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這種被扭曲的「勇敢」,不是來自內心的慈悲與信念,而是來自恐懼、競爭與權力機器的操控。於是全國陷入殺戮與互害的洪流,最終無人倖免。這就是老子所說的…

《靜山篤的戰略備忘錄:》《小國三寶》慈、儉、不爭的力量~小國的生存智慧與道德戰略

道德經》第67、68、69章,堪稱是老子留給小國的三部心法。從價值、德行、行動三個層次,提出不同於強者邏輯的生存智慧:「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不靠爭奪,而是靠德性與內斂來凝聚力量;「不武、不怒、不與、為之下」:即使在衝突中,仍守住柔弱不爭的原則;「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即便應戰,也不主動對抗,卻能化解殺機。這三章不是懦弱的訓示,而是老子對…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2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現在的政治太喜歡「表演自己」,卻忘了去「感受他人」!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當人們開始嫌棄自己住的地方、看不起自己出生的背景,那不是他們變壞了,而是社會的價值出了問題。你我都見過,偏鄉的年輕人為了工作離鄉背井,孩子們學校裡被教導要「說好國語」,卻逐漸忘了祖父母的語言。當文化的根被切斷、土地的價值被貶低,人自然會「厭其所居,厭其所生」。

《道德經第71章》補章理論文|不知知,知不知:老子、休謨與自發秩序。

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的治理愈來愈依賴理性設計:法律制度、國家機器、經濟體系,都基於「人類可以設計出完美秩序」的信仰。但從休謨的因果挑戰、康德的理性界限,到佛家的空性觀、老子的道觀,我們終於明白:真正的秩序,是自發而來,不是理性打造。老子信任的是萬物自生自化的節奏,而不是人為干預的理性藍圖。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放下那種「我可以預測與設計一切」的自大,學習尊重世界的未知與變化。

世界不是靠人去設計與支配的,而是萬物各自演化、自發成形。這叫「自發秩序」——一種無需中央主宰的自然演化,一如森林自有其生態,溪流自有其曲徑。真正的德,是知道“道”的法則不可強求,不可設計,只能順應與保護。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70章:《戰爭三部曲》的尾聲與老子的輕嘆!

道德經第70章可以被視為老子對先前三章(67–69章)教誨的一種回望與總結。老子在這一章中指出:雖然我所說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但世人卻很少能真正明白、真正實踐。這是聖人之道的孤獨與堅持,也是一種深沉的哀愁——面對戰爭、權力、榮耀、爭先的世界,道之教誨看似遙遠,卻是唯一能真正帶來和平與長存的道路。

補記|小國自救三寶:從慈儉不爭到不戰而勝;寫在《靜山篤書簡》第六十九章之後。

在《道德經》第六十七至六十九章,老子不只傳授了一套治國的德性原則,更揭示了小國在強權夾擊、戰爭威脅中的自保之道。 他並未鼓吹武力,也沒有談戰術部署,卻用最深刻的人性洞察,指出了比兵法更長遠、更穩定的戰略根基: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這三寶,乍看之下柔弱、消極,甚至與現代人所崇尚的「效率」、「強勢」、「主導權」背道而馳。但當世界愈加躁動…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69章!不敢為敵,不與為戰;不勝而勝,不敗而存!

道德經,67、68、69這三章是一部不為殺伐而設的兵學,是為了自守、為了護民、為了久長。慈者可勇,儉者可廣,不爭者可久。台灣若能持守此三寶,便能在強權之間自保,在動盪之中長存。我們無需高呼口號,也無須妄圖稱霸,只需靜靜活出道的姿態,自有大順可歸。